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馬加力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中印關係需要強力修復劑

2017-09-15
S2.jpg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和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右)在中國東南部的福建省廈門市舉行的金磚國家首腦會議期間會晤。(法新社)

8月2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宣布,當日下午14點30分,在中印洞朗對峙的地方,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到邊界印方一側,中方現場人員對此進行了確認。至此,持續兩個多月的緊張對峙告一段落。觀察家注意到,雙方對這一事件的結局雖然有不同的說法,但是人們對中印之間可能爆發戰爭的擔憂就像一塊石頭落地,心理緊張瞬間消除。儘管兩國國內的媒體和民間還在為誰輸誰贏繼續爭執,但是兩國官方和民間普遍對現有解決方式比較滿意。應該說,任何外交談判都沒有單方面的勝者。如今,印方人員撤到邊界印方一側,說明中國的基本主張得到伸張,而中方的某些變通做法也使得印方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面子。這種做法應該被視為鄰國處理複雜雙邊關係的應取之道。

在中印關係緊張期間,雙方在洞朗前沿地區的摩擦不斷升級,時間持續10周之久。隨後各自淺近縱深甚至大縱深的軍隊都進行了機動和靠前部署,明確針對對方的實彈演習密集舉行。各自的媒體都把洞朗對峙作為頭版頭條或報道的主要內容,不少媒體甚至放出狠話,使得軍事對峙持續升溫,民間情緒調門升高,雙邊關係受到嚴重損害。現在,擺在兩國政府面前的問題是,如何真正消除未來發生摩擦的隱患,如何修復嚴重受損的雙邊關係,如何使民眾的情緒趨於冷靜。

筆者認為,雙方都應該在減少戰略誤判方面作出反思。兩國領導人應該利用有限的機會進行高層對話,通過有效和有益的對話,發送積極的善意和正面的信息,以此消除戰略敵意,減少戰略疑慮。這是中印處理雙邊關係的根本。只有明確互不構成威脅,才可能建立基本的互信。儘管中印之間還存在着邊界爭端、達賴集團和地緣政治方面的利益矛盾,但是中印絕不應該成為敵對的國家。中印山水相連,作為鄰居是地理決定的,所以必須處理好雙邊關係。我們應該承認爭端,承認分歧,但是中印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雙方應該尋求一條適宜的相處之道。中國的國家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復興,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印度也在尋求快速發展的強國之路,縮小包括與中國在內的其他大國的差距。兩個國家都難以承受相互敵對的狀態,睦鄰合作才是正確的選擇。

其次,雙方應該努力建立更為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中國正在努力發展經濟,力爭在業已取得的成就基礎上,加快實現經濟的轉型發展,實現高效、優質、環保前提下的較高增長率,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印度莫迪政府提出建立“新印度”的奮鬥目標,希望通過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加快經濟的增長,使印度成為一個現代國家。在這方面,中印合作的潛力十分巨大。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具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和技術,在對外投資方面擁有雄厚的資本,擁有13億以上人口的印度是一個容量巨大的市場。雙方開展經貿合作,將取得互利共贏的結果。

其三,雙方應該加強媒體的管控和引導。此次洞朗事件持續期間,雙方的媒體都發表了不少觀點極端甚至是突破外交底線的文章。在當今信息渠道十分發達的情況下,這些極不負責的言論直接引發了極端負面的效應,導致民族主義情緒蔓延,民粹主義毒瘤滋生,民眾對對方的感情嚴重下滑。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就是應大力開展民間交流。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印兩國民眾的來往數量很少,彼此缺乏深入的認知。缺乏對對方歷史積澱、文化傳統、民族心理和戰略理念的了解,就很容易受到偏見的影響。一有外交風波或軍事摩擦,人們的情感很容易波動、衝動,對政府決策產生制約。此外,建立學術機構之間的“二軌”溝通,或者建立半官半民的“一軌半”機制,也應該積極予以考慮。

中印關係具有戰略意義和全局影響。中印關係的走向對雙邊關係的改善,對各自的南亞外交,對大國關係的博弈以及國際舞台的合作極其重要。我們真誠希望兩國從戰略性的高度,以前瞻性的視角減少突發性摩擦,避免零和局面。真誠希望雙方儘力減少戰略誤判,減少安全疑慮,減少邊界摩擦,努力修復受到嚴重損傷的關係,使之儘快重返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