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鄭羽 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面對美國壓力中俄需要結盟嗎?

2016-07-29

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中俄關係日益密切,特別是國際形勢複雜化使兩國安全挑戰增多,中俄兩國國內開始有一些政策分析家和學者不斷倡議和呼籲兩國建立軍事同盟關係。特別是2016年6月25日普京訪華前後,中國學術界類似觀點再次出現。例如,華東師範大學馮紹雷教授提出中俄關係“上不封頂”,即可以由現在的戰略協作關係進一步發展為同盟關係。而一貫主張中俄結盟的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則主張,結盟是個外交手段,如果當前兩國還不能建立軍事同盟關係,則可以考慮首先建立“政治同盟”。本文將探討中俄之間建立同盟關係是否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

S1.jpg
中俄兩國海軍將於9月在南海相關海空域舉行代號為“海上聯合-2016”的聯合軍事演習。(選自:觀察者網)

其一,目前兩國政府都沒有建立軍事同盟的計劃和意願。俄羅斯總統普京曾在多種場合多次表示,俄沒有與中國建立同盟關係的計劃。就中國方面而言,奉行不結盟政策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還體現在中國政府一再宣傳的建立“和諧世界”理念和一再倡導的上海合作組織所承載的“上海精神”之中。因此,與其他國家建立同盟關係,絕不僅僅是外交手段的改變,而是中國外交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的改變。

其二,儘管國際形勢的複雜化使兩國面臨的安全挑戰增多,但中俄兩國各自都不存在遭到大規模軍事入侵的危險。俄羅斯面臨的西部安全形勢不可與冷戰年代的北約與華約軍事對峙狀態同日而語。儘管烏克蘭危機導致俄羅斯西部安全環境嚴重惡化,俄羅斯政府2015年12月通過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並不認為存在遭到大規模軍事入侵的現實威脅,而只是認為面臨著美國的外交遏制。儘管中美兩國在南海的矛盾有所激化,朝鮮半島爆發戰爭的危險空前加大,但使用武力顯然不是中國政府的首要選擇。換句話說,中俄兩國所面臨的多重安全威脅基本上不能或者說不適宜通過大規模使用武力來解決,這也使得結成軍事同盟變得沒有必要。

S2.jpg

其三,中俄戰略協作關係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建立後冷戰時期有利於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因此中俄兩國共同倡導了“上海精神”,主張通過合作、磋商、妥協、對話、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來實現持久和平與穩定。除了在被迫自衛的情況下,兩國都反對在國際事務中濫用武力,反對霸權安全,這是不同於冷戰年代的具有時代精神的新安全理念和安全模式。不結盟是與“上海精神”相一致的。

其四,不結盟有利於中俄雙方保持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夥伴關係。無論是冷戰時期還是目前仍然存在的軍事同盟,無論是多邊還是雙邊的軍事同盟,都有一個事實上的領袖國。這不僅是由於弱國需要依附強國才產生聯盟,而且常設聯合軍事指揮機構形成的上下級關係必然造成國家間事實上的不平等。上世紀50年代初的中蘇軍事聯盟是如此,今天的北約也是如此。由於中國國力迅速壯大,俄羅斯國內越來越多人擔心俄羅斯與中國建立密切關係後有可能被中國的對外政策所裹挾,反對俄中建立同盟關係的人更是為數不少,所以中俄兩國保持不結盟性質更有利於雙方關係的穩定發展。

其五,中俄兩國國情有很大差異,各自面臨的周邊安全環境和安全問題多有不同,雙方建立戰略協作關係而不是同盟關係,為各自根據自身國家利益處理不同對外安全與經濟問題留下了必要的迴旋空間。中俄兩國不可能在所有問題上立場完全一致,也不可能在所有問題上都相互支持,在一些問題上雙方只要採取平行政策,不反對對方的政策就是一種支持。而雙方的戰略協作關係而非結盟關係有利於為各自的政策保持必要的迴旋空間。

最後,在發生對外戰爭的情況下,同盟國未必能在任何情況下給盟友提供直接軍事支持。主張中俄之間建立同盟關係的中國戰略分析家根據2008年以前台獨勢力囂張的態勢,希望兩國建立同盟關係後,一旦大陸被迫以武力阻止台獨,外部勢力直接參与協防台灣時,俄羅斯能夠給中國以直接軍事支持,直至參戰。但冷戰前後的歷史都表明,同盟國未必一定能夠在一方捲入軍事衝突時提供直接軍事支持。例如,1979年2月中國軍隊進入越南進行自衛反擊戰,當時距離1978年11月越南和蘇聯簽訂軍事同盟性質的《友好合作條約》不過三個多月,但蘇聯在持續整整一個月的中越戰爭期間只在綏芬河一帶進行了若干次軍事演習。2003年3月20日美國進行伊拉克戰爭前後,其軍事行動遭到了北約盟友德國和法國的堅決反對。

總之,目前還看不到中俄建立軍事同盟關係的現實可能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