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歐盟如何應對中國電動車貿易與地緣政治?

2024-08-12
康丁.jpg

歐盟委員會將其政治資本押在與中國電動汽車的對抗上。這是一個風險極高的賭注,任何失誤都可能給歐洲帶來可怕的後果。

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及其團隊挑起了這場衝突,它有可能引發一場貿易戰,從而暴露雙方的優勢和劣勢。對歐盟的地緣政治考驗,是圍繞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結果展開的。中國會比外界想像的更脆弱嗎?布魯塞爾會比表面看起來更加強大嗎?或者,歐洲是否正在參加一場它無力承受的比賽?

經歷了各類非同尋常的危機後,歐盟現在處於關鍵時刻。疫情後復蘇計劃,因為烏克蘭戰爭導致的與俄羅斯代價高昂的能源脫鉤,以及對普京政權的制裁,都考驗着歐盟的韌性。最初,制裁被視為唯一可行的應對措施,但批評人士認為制裁已經失效。俄羅斯利用中國和印度提供的出人意料的大量經濟支持,巧妙地規避了這些制裁。

這表明,旨在尋求某種結果的措施可能適得其反。另一項經濟限制措施是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徵收高達 47.6% 的臨時關稅。這引發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它會給傳統上側重於出口的歐洲汽車業帶來什麼好處?如果逃避競爭,歐盟汽車如何在全球範圍內發展?歐洲又將採取哪些策略,以推動創新和提供實惠的價格?

在內部,歐盟正努力解決成員國之間的利益衝突,主要涉及通過經濟安全措施和降低風險來保護歐盟單一市場。即使是德國,因為聯合政府內部存在分歧,也缺乏一致的國內立場。汽車製造商同樣存在分歧,一些製造商主張懲罰中國電動車,而另一些,尤其是在中國設有生產基地的公司,則認為此類措施適得其反。

當然,提高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不僅是一種政治手段,更是一場冒險的賭博。除了經濟影響之外,它還帶來重大的地緣政治和氣候挑戰。歐盟的目標是到 2035 年逐步淘汰燃油車,但提升關稅引發各界對電動車可及性的擔憂,何況目前歐洲的電動車需求疲軟。歐洲消費者願意購買價格高得多的汽車嗎?哪些群體可以承受得起這樣的漲價?電動車在歐洲道路上的發展又將如何進行?

kangding.jpg

中國的反應

目前,歐盟對中國產品的整體限制僅影響雙邊貿易額的1%,但中國認為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的反補貼稅非常高(被歐洲的中國企業稱為“政治迫害”),儘管它沒有高過美國徵收的100%反補貼稅。習近平面臨著雙重較量:一方面,中國將電動車視作中國未來工業、貿易和環境領域的“新三樣”產品之一;另一方面,巴西(35%)、土耳其(50%)和印度等其他中等強國也在提高針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

中國的困境在於歐盟現在無法退讓。歐盟的賭注巨大,如果失去地緣政治信譽或者顯得軟弱,就沒有逆轉的餘地。中國的回應措施將是多方面的,而且外界認為報復措施是不可避免的。

事實上,中國最近已經針對對歐盟的出口採取措施,或限制關鍵原材料的出口,如鎵、鍺、石墨和關鍵稀土技術——所有這些原材料都對推進綠色議程至關重要。如果歐盟真的徵收關稅,中國可能將威脅和限制升級為直接報復措施,比如對高價值、象徵意味濃厚或者標誌性行業(如奢侈品和汽車)的歐洲主要出口產品徵收關稅或者實施配額,包括汽車、航空航天產品(尤其是空客飛機)、農產品(白蘭地、乳製品、豬肉)和工業機械。

不過,如果爆發全面貿易戰,中國打擊這些敏感行業可能也會傷害到自己,這不符合中國的最佳利益。儘管中歐兩個市場的密切關係對此有天然威懾力,但此類行動仍可能對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歐盟主要經濟體造成重大壓力,因為在這些國家,上述行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種情況下,歐盟需要團結成員國形成統一戰線,向受影響的行業提供補貼(這無疑是一項充滿困難的任務)或者尋找替代市場。歐盟需要加快自身的戰略自主舉措,實現夥伴關係多元化,加快簽署待定的自由貿易協定,推行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投資國內生產,並尋求替代供應商。

歐盟官員安慰民眾,說中國的報復行動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並將其視作維護地緣政治權力的代價。但是,他們應該向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行業解釋這一立場,而在歐洲機構做出對中國有利的決定時,這一點尤其重要。

例如,儘管瑞典電池製造商Northvolt 獲得近 10 億歐元的德國政府援助,但最近仍難滿足需求。這是活生生的例子,反映了歐盟在電動車供應鏈領域面臨的對華競爭挑戰。汽車行業佔德國和西班牙等國 GDP 的 10%,在即將受到重大影響的出口市場里舉足輕重。

外界預計中國將採取經典的“分而治之”策略,加大對主要歐盟國家的外交壓力,在兩個關鍵階段影響這些國家的立場。第一階段是7 月底前,27 個成員國將就對華加征關稅進行不具約束力的投票;第二階段是11 月 4 日,各國將進行決定性投票,確定為期五年的關稅。獲得最大國家和最具影響力國家的投票將是關鍵所在,因為該協議需要“特定多數”。中國的目標是阻止最終關稅獲得批准。這種情況將對歐洲的地緣政治地位產生怎樣的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正通過多個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擴大其電動車發展戰略。除了擁有大量中國投資的匈牙利之外,法國、西班牙和斯洛伐克等國也在建設電池和汽車工廠。此舉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影響力,但可能破壞歐盟的內部團結——在徵收臨時關稅之前,德國已經代表這些國家向歐盟施加了壓力。為了應對這一情況,歐洲必須加強自身的經濟影響力,並在歐盟單一市場法規的約束下提供具有競爭力的投資替代方案。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與中國和東盟探討替代解決方案

考慮到上述不確定性,新一屆的歐盟委員會可能會重新評估將地緣政治與貿易捆綁的有效性,希望將自身造成的經濟損害降至最低。雖然激進的貿易戰和嚴格的政策可能安撫某些盟友,但它們往往讓政治分歧凸顯,而且沒有明確的目標。

強調務實的對華電動車貿易解決方案,而不是對抗性方法,可以增強歐洲的韌性。雙方應就三項關鍵問題進行談判:監督成員國開設的工廠,以防止過度擴張;授權歐洲汽車製造商為中國汽車企業生產;以及,監控在歐盟單一市場上銷售的中國汽車數量(每年接受審查)。這將有助於防止歐洲汽車行業出現混亂。

中國可能認為歐盟旨在解決補貼和工業產能過剩問題的政策具有對抗性,但這些行動也凸顯了對維持公平競爭環境的擔憂——中國一直在努力解決這一問題。歐盟的目標是維護其經濟利益,並確保各行業的公平競爭。鑒於中國“所有供應鏈都獲得了補貼”,接受上述建議至關重要。其他全球大國正在實施類似的關稅和措施,而且這些措施都影響到這一戰略行業,這會促使中國尋求與歐盟達成協議,探索新的解決方案。

此外,作為歐盟的重要貿易夥伴,中國在維持良好的雙邊關係方面擁有兩項戰略利益。首先,防止歐盟和美國緊密結盟,採取對抗立場,聯合實施更多的全面經濟制裁和貿易壁壘。其次,避免歐盟採取有可能削弱中國軟實力的報復措施,為全球反華情緒火上澆油。上述方案將確保中國大陸能夠根據明確的法規,向歐洲出售戰略性產品。

此外,歐洲應繼續優先考慮降低風險,同時利用東盟在汽車半導體供應鏈的潛力。南洋理工大學的 Kaewkamol Pitakdumrongkit 強調,2021年,東盟電動車市場規模是 5 億美元,2027 年有望達到 20 億美元。這種增長為歐洲提供了大量機會,可以獲得富有競爭力的價格並打入新市場,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或者採購一定數量的汽車,以優勢價格支持綠色轉型。

根本上講,未來需要智慧和平衡,要避免激烈的貿易衝突,並果斷建立強有力的經濟夥伴和替代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