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歐地緣政治關係的陰與陽

2023-05-08

前言

我曾撰寫過名為《中國和歐盟:合作多於競爭?》的研究內容,2023 年 3 月刊登於勞特利奇出版社《多極世界秩序 2.0 的中國和歐亞國家:安全、外交、經濟和網絡空間》一書內。本文進一步豐富了該研究內容,全面分析了中國和歐盟之間不斷演變的地緣政治動態,同時將美國產生的影響考慮在內。

駕馭緊張局勢:中國是歐洲的合作夥伴、競爭者和對手

過去20年,中國在歐洲的經濟主導地位飆升,塑造了歐洲大陸的金融格局:2022 年,中國成為歐洲最大的貨物進口國(20.8%)以及歐盟第三大貨物出口國(9%)——前兩名是美國(19.8%)和英國(12.8%)。但是, 2022年9月,歐洲的對華貿易存在着巨大的逆差(360億歐元),同年12月降至 274 億歐元。

經濟實力已成為現代地緣政治的主要引擎。如今,各國之間密不可分地聯繫在一起,利用各自的金融實力制定外交政策目標,以便在全球事務中佔據上風。

英圖1.jpg

因此,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促使歐盟在2019年將中國定性為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證明了中國崛起構成的全球挑戰的嚴重性。歐盟的這一聲明也說明,歐盟有意深化與中國的關係,同時承認中國在快速演變的多極全球秩序中的地緣政治對手地位。然而,駕馭歐盟複雜的決策過程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最初,歐盟是通過貿易政策,抵制民族主義和促進相互理解的手段,成為一股突出的軟實力。隨着時間的推移,歐盟成員國從6個增加到 27個,並演變成一支強大的全球經濟力量。然而,儘管其經濟影響力巨大,歐盟如今卻在試圖避免成為受制於中國地緣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的經濟附庸地區。與中國相比,歐洲的影響力相對欠缺,這清楚地提醒我們要注意全球秩序的不斷變化——經濟力量越來越多地決定着戰略優勢,僅靠軟實力已不足以維護任何人的利益。

英圖2.jpg

資料來源:歐盟統計局

此外,儘管第三份歐盟政策文件(2018年)措辭積極樂觀,但中國在歐洲尋求發揮更大影響力時,其戰略的主要特點是規避制度框架,與 15個歐盟成員國達成“一帶一路”雙邊協議,並與東歐國家建立聯盟,比如“14+1 機制”。這種策略利用了歐洲的脆弱性和治理領域的裂痕,突顯了經濟影響力在塑造國際關係方面的潛力。

歐洲對中美競爭的模糊立場

過去10年,歐盟也面臨著來自美國的越來越多的挑戰。事實上,早在 1997年,布熱津斯基就警告稱,一個強大而團結的歐盟可能會成為美國的全球對手,最終導致地緣政治利益衝突——這一預測後來成為美國的官方政策。雖然歐盟和美國長期以來一直通過北約追求共同的安全目標,但奧巴馬的“重返亞洲”和特朗普的總統任期都顛覆了這種夥伴關係,使得歐盟沒有獲得重視。歐盟曾希望與拜登改善關係,但美國強硬派一直不願展開具有實質意義的討論。

因此,在當前的地緣政治局勢里,歐盟正努力在美國和中國之間維持平衡。美國採取“美國優先”、“美國製造”和《通脹削減法案》等政策,採取激進的經濟立場;與此同時,歐盟試圖通過《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加強和中國的關係。其目標是確保歐盟公司的公平競爭,並防止出現歧視性做法。然而,由於緊張局勢升級,該協定的批准工作被迫推遲。美國對歐盟與中國的夥伴關係持謹慎態度,使得歐盟在平衡兩個超級大國的經濟和政治利益競爭時處於不穩定的位置。

此後,情況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變得更加糟糕。儘管歐盟最初對中國的貿易和投資持開放態度,但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壁壘。此外,習近平最近轉向自給自足和平衡“安全與發展”,而不是“經濟發展第一”的政策,可能使得履行該協定內容變得更加困難。

此外,烏克蘭戰爭使得微妙的力量平衡進一步複雜化,給全球關係帶來壓力。米爾斯海默提出的“美國奶嘴”概念似乎已成為遙遠的記憶,因為美國在保衛烏克蘭和與西方建立聯盟方面發揮着更積極的作用,其目的主要是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相比之下,中國開始以和平締造者的身份出現,促進對烏克蘭問題的理解(2023 年 2 月)和促成沙特與伊朗關係的緩和(2023年3月)。面對相互競爭的勢力以及外交政策轉向安全而非經濟,歐盟必須走一條狹窄的道路,平衡與這兩個大國的夥伴關係,以促進全球合作與穩定。因此,歐盟的立場迄今仍然模稜兩可,突顯出謹慎和精妙外交的必要性。

歐盟應對美中自信的方案:戰略主權

歐盟對“戰略主權”的遠大目標,側重於實現其長期目標和加強全球影響力,但強化聯邦體制和下放權力的想法遭到了部分成員國的抵制。即便如此,最近達成的2021-2027年歐盟預算和名為“下一代歐盟”的疫情後恢復計劃等協議,表明歐洲正朝着更深層次的一體化邁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和歐盟印太戰略也是朝這個方向採取的措施。此外,烏克蘭一直是促進團結的催化劑,使歐盟變得更加自信堅定。

歐盟希望成為全球主導力量,但尚未展示出實現這一目標所需的政治意願、領導力或者集體防禦戰略。事實證明,制定統一軍事準則的任務是項艱巨的挑戰,在北約之外建立自主的歐洲防禦架構的過程仍然充滿不確定性。早在2012年,卡普蘭就指出,一個擁有統一外交政策和軍隊的歐洲可以和美國抗衡,但目前的情況表明,儘管歐盟的軍事預算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但各個成員國仍然保留着對本國軍隊的控制權,導致效率低下和開支浪費。

加強歐盟相互依存的外交政策

全球權力從西方轉向東方,給歐洲帶來了不確定性,而這可以通過更加積極主動和獨立的歐盟外交政策加以平衡,避免只關注國內局勢的傾向,並加強與其他大國的相互依存。加強共同防禦的同時,歐盟必須維護北約的安全保護傘,通過強化內部凝聚力,成為一支更加自主、有影響力的地緣政治力量。

貿易可以成為歐盟的地緣政治工具,將經濟利益轉化為治國良機,加深與中國、印度以及日本和韓國等其他志同道合盟友的理解,從而擴大盟友關係。以“戰略主權”為主導,歐盟能夠變得更加強大,減少對成員國意見的依賴,成為中美冷戰的平衡者。

歐洲對中國的擔憂不僅限於人權問題。這種擔憂主要源於北京對關鍵基礎設施和戰略部門的控制日益增強,以及歐洲依賴中國的數字網絡。歐盟應在多個方面開展工作,包括人工智能、供應鏈、數字經濟、顛覆性技術和氣候變化。同時,必須採取果斷和積極的措施,確保這些夥伴關係互惠互利,能夠維護歐洲的主權和安全。

歸根結底,歐洲對中國的擔憂程度不如美國或其他亞洲國家,也不具備捲入衝突的條件。因此,美國加強自身的防禦聯盟計劃,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促使歐盟和中國加強貿易以及其他領域的關係。這一點,體現在當前關於《雙邊投資協定》未來生效的討論,以及歐盟領導人多次訪晤習近平。要建立成功的往來關係,中國應該表現得更像是合作夥伴,而不是競爭者或者系統性對手,加強相互合作,同時尊重歐洲與其他超級大國(即美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