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劉軍紅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RCEP不是一個地緣政治框架

2020-11-23
liuchunhong.jpg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後,各方反應不一。亞洲普遍歡迎,股市飄紅。澳新作為資源和農牧業優勢國,因圈定世界最大的東亞工業圈而頗感安心。日韓則因跨越2004年11月以來擱置的FTA談判而釋懷。中日韓也在更廣闊的地理範圍內建立起相互通融的關係。

RCEP對世界開放,亞太依然是世界的亞太,亞洲也仍是開放的亞洲。奧巴馬曾擔心的“若沒有TPP,中國就會在亞洲確立貿易規則,使美國企業受到排斥”,如今已沒有人相信了,因為RCEP並不是一個地緣政治框架。

RCEP緣於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後的地區合作意識,順應了區域合作潮流。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中國尊重東盟中心地位,尊重地區發展多樣性,堅持以“10+3”合作機製為主渠道,積極加入並推進地區經濟合作向縱深發展。

經過八年的摸索、學習、研究、成長,RCEP談判各方已不再把脫離實際的“高質量、高標準、高規格”甚至連特朗普都不接受的TPP樣板制度奉為圭臬,更不主張用制度來約束弱方,而是依據東亞地區現實的發展水平和多樣性、差異性,互給對方留有足夠的舒適度。在關稅取捨上採取積極的折中方式,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選擇普遍接受的區間。這一方式有利於形成廣泛的接受性和惠及面。

RCEP與歐盟和北美自貿協定不同,它突出自主發展、包容性發展,相互成就,尊重各自的選擇,力求讓世界經濟體系中出現一個“區域發展共同體”,而不搞拉郎配似的地區整合。

RCEP涵蓋15國,複雜多樣是其最大特徵,其中既有人均GDP數萬美元的發達國家,也有數百美元的後發展中國家。在產業分工上,有資源依賴型經濟,也有高端製造業型經濟強國,更有像中國這樣有最完整分工體系的人口大國和市場大國。

RCEP涵蓋全球最豐富的年輕勞動力和最具規模的工程師隊伍,以及最具活力的、完整的產業分工體系。這裡有世界級的國際商業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和龐大深厚的教育體系。多元文化發展的多樣性,構成相互依存、互學互鑒、彼此補充的傳統。

RCEP成員互為市場,互為發展資源,區內貿易發展迅速,規模與日俱增。區內貿易投資往來頻繁,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彼此依存,開放暢通,這構成了RCEP的顯著特徵。

從中日貿易統計中,可見RCEP框架下相互依存、互為發展條件的特徵。在大分類上,中日進出口總體接近“水平分工”,即同類產品互有輸出入。如“一般機械”和“電氣機械”,據2020年9月日本財務省貿易統計數據,日本對中國的出口在其出口構成中分別佔21.8%和20.6%,日本從中國的進口在其進口構成中分別佔19.5%和26.8%。中日機械類進出口比例接近,相互貿易均衡。而美日間則相對傾斜,如汽車,日本對美國乘用車出口佔比31.8%,而從美國進口乘用車佔比僅為1.4%,可謂嚴重失衡。

中日韓與東盟的商業往來形成了東亞產業分工體系,其製造業聚集,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緊密聯繫,開放暢通,衍生出“地區效率”和“地區價值”的分佈。

RCEP也標誌着區域原產地規則的形成。作為減讓關稅的前提,各國產品因此有了同一原產地屬性和相通相融的地理標識,這意味着15國可在廣闊的亞太區域內自主選擇、採購、出口,而不必擔心對某一方產生依賴,也不必擔心某一方會形成絕對影響力。巨大而多元的市場可將風險廣泛分散。關稅減讓,可直接降低區域內貿易成本,提高區域比較優勢,擴大貿易,提高社會福祉。

RCEP相互尊重,包容合作,在完成關稅減讓的同時,也對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標準、技術法規、貿易救濟、服務貿易、人員移動、投資規則、知識產權、電子商務、中小企業、政府採購、爭端解決等等新型議題進行統一規範,力求相通相融。

作為本地區最大的經濟體集群,中日韓同步發展對地區經濟形成外溢效應,主導區域內外雙循環。而一個開放、包容、相通的35億人口大市場具有決定世界技術及其標準的功能,才是RCEP未來的潛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