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劉遵義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中國的「雙循環」戰略

2020-10-16
3f62d266b34a58b2de24be1bd4c80636.jpg

8月24日,在一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國家的發展路線規劃:“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從1950年直到1978年啟動經濟上的改革開放,這期間中國經濟基本上只有一種“單一循環”,即國內循環。上世紀50年代中國還與前蘇聯和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進行過有限的易貨貿易。究其原因,部分是由於朝鮮戰爭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貿易禁運,部分是由於從50年代末開始中蘇兩國出現爭端。

隨着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第二種循環,即國際循環,再度起步,這可以看成是雙循環的恢復。不過,這一早期階段的重點仍然是國內循環,而且兩種循環被有意分隔開來,目的是讓中央的經濟計劃能像以前一樣延續下去。

也就是說,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這兩種循環是完全獨立的,相互之間沒有聯繫。在一種循環中生產出來的商品和服務,不能被用來供應給另一種循環,反之亦然。在經濟上改革開放的初期,這種雙循環可以說是互無交集的兩個圓,一個代表國內循環,一個代表國際循環,彼此幾乎沒有接觸,沒有重疊,而且國內循環仍然佔據着主要地位。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這兩種循環開始產生交集。外國直接投資者可以在中國境內購買它們的投入,銷售它們的產出。同樣,國內生產者也可以使用進口投入,並將產出賣給國內或國外市場上的任何人(最開始的前提條件是要先履行中央計劃規定的義務)。

2000年中國加入WTO,國際循環進一步擴大,一直到2010年左右,國際循環都佔據着主導地位。此後,由於人民幣升值、中國國內工資上漲以及中國商品在出口市場逐漸飽和,國內市場才開始重獲優勢。工資上漲提高了中國迅速壯大的中產階級的購買力,帶來了對進口消費品和含有進口零部件產品的巨大需求。

孤立和自給自足

儘管從原則上說,某種程度的完全孤立和完全自給自足是可行的,正如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前的大部分時間裡證明的那樣(朝鮮今天似乎還在實踐),但從經濟角度來看,這些絕對是不可取的。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它的貿易夥伴國也是。然而,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在各國內部製造出贏家和輸家。自由市場只會獎勵贏家,卻不善於處理輸家的問題。

經濟全球化實際上給每個國家都創造了足夠的收益,原則上講每個人都可以過得更好。而補償輸家是各國政府的責任。問題在於,大多數國家都沒有為失敗者提供足夠的補償,中國則通過其社會保障網和減貧脫貧項目,確保了每個人都是贏家,儘管程度各異。

中國今天有可能做到完全自給自足,只是它的實際生活水平會顯著下降。過去40年里,中國製成品的質量有了很大提高,部分原因是與進口製成品展開競爭,以及“邊干邊學”。

但是,仍然有一些產品是中國目前無法製造的,比如大型飛機和先進的半導體。一些大宗商品中國目前也無法足量生產,以滿足國內的需求,比如糧食、石油、銅和鐵。這些商品和大宗產品現在還需要大量進口。如果中國完全放棄國際循環,那就意味着這些商品和大宗產品要麼沒有,要麼數量有限。

回歸單一的國內循環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國需要自力更生,但自力更生不應該與自給自足劃等號。與美國經濟脫鉤並不也不應意味着與世界其他地區在經濟上脫鉤。中國不能靠退卻來取勝。為了維持國際循環,中國需要其他主要貿易國家的支持,特別是歐元區國家的支持。

考慮到中國的生產能力和消費潛力,雙循環實現可持續——以國內為重點、國內國際相互促進——是非常有可能的,但中國需要解決外國對關鍵產品和技術出口設限的問題,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

當下的重點,是促進作為中國總需求組成部分的家庭消費。這需要提高勞動力在GDP中所佔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平均工資水平。低工資是中國非農勞動力全部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僱用,並由中央決定其工資水平的時代遺留下來的。現在的挑戰是如何放寬工資政策,而又不導致工資暴漲。工資大幅上漲有可能導致商品價格大漲。

當然,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能完全依靠私人家庭消費的增加,還必須增加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導的公共消費,包括環境的養護、保護和恢復,創造或維持藍天和綠水青山,提供人們負擔得起的教育、醫療和老年護理,以及為所有人提供充分的社會保障。

政府還必須承擔扶持自主創新能力的責任,特別是在基礎研究方面,以便使雙循環在長期內可持續。

需要強調的重要一點是,只要經濟是開放的,贏家和輸家就會不斷產生。但自由市場體系本身並不能補償輸家,因此政府有責任對贏家的所得徵稅,並利用這筆收益幫助支持失敗者。除非失敗者得到補償,否則他們會抵制經濟全球化,支持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

中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過去40年里,中國有8億多人脫貧,到今年年底,中國應該沒有一個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了。因此中國可以自豪地說,它沒有失敗者。與1978年時的境況相比,現在每個人都是而且已經是贏家了。減少和消滅貧困不僅使收入分配均衡,而且增加了總的家庭消費需求,因為低收入家庭有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

中國今天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再次與世界其他地區隔絕。中國必須繼續積极參与世界經濟,盡其所能做出貢獻,並維護國際秩序。可以考慮與志同道合國家相互實施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和零補貼的“三零”戰略,當然,幼稚產業不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