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中國正迅速向數字經濟轉型

2020-09-16
張軍.jpg

雖然受到新冠疫情隔離措施的嚴重打擊,事實卻證明中國經濟具有很強的韌性。不過它尚未完全反彈,一些活動特別是服務業活動還無法恢復。然而,與世界上多數國家不同,中國似乎不太可能陷入長期衰退,尤其因為它正在迅速速實現數字化轉型。

疫情暴發之前中國的數字經濟已經強勁增長,2018年規模達到31.3萬億元人民幣(4.7萬億美元),佔中國GDP的34.8%。儘管只及美國數字經濟規模的1/3左右,但多年來中國數字經濟增長超過了名義GDP的增長速度。新冠疫情危機必然會強化這一趨勢。

疫情摧毀了一些工商業,同時也大大加快了數字技術的使用。無法出門的家庭紛紛使用京東、美團、餓了么、拼多多等應用在網上購買糧油蔬菜和日常用品。

此外,在教室關閉、校園清空的一個月內,中小學和大學轉向網絡授課,這種變化刺激了線上會議和學習平台的快速發展。同樣地,公司也利用數字工具,如企業微信、釘釘等通信平台以及電子合同,來維持業務的運轉。在釘釘上,單日發起的在線會議超過2000萬場,參與者達到1億多人次。

正如在居家隔離期間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幫助,科技也使中國得以逐步取消限制,而又不讓公眾冒健康風險。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實施了支付寶健康碼,這款手機應用分配給用戶一個顯示其健康狀況的顏色代碼。這樣,他們就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被隔離,什麼時候可以安全地去公共場所,什麼時候可以出行。

它也令當局可以追蹤和降低風險。比如,如果一個人去機場或酒店,他就必須出示自己的個人二維碼,快速掃描儀將顯示他們在過去14天內是否去過高風險地區。這種追蹤不僅用於旅行,也用於學校、辦公室和其他場合,它對避免疫情再度暴發,避免經濟因為隔離而不斷蒙受損失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新數字技術在健康領域的應用遠不止於此,它還在改變中國整個醫療行業。除了線上購葯的流行,“平安好醫生”等基於5G的遠程醫療諮詢平台也在蓬勃發展,為新行業模式奠定了基礎。

武漢暴發疫情初期,當地醫院擠滿大量新冠肺炎患者,而數字平台可以讓人們通過視頻諮詢北京的醫療專家。隨着中國5G網絡覆蓋的改善,包括診斷、醫院轉診和預約、健康管理服務等在內的遠程諮詢將變得更加普及。這對眼下缺乏更好醫療資源的家庭來說——比如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們——尤為可貴。

技術還推動着衛生領域的研發工作。例如,華為的醫療智能應用EIhealth正被用於病毒基因組研究、抗病毒藥物開發和醫療影像分析。它加快了對新冠肺炎治療和疫苗的研究,加快了病毒檢測速度。另外,得益於算法輔助篩查,中國一線醫院2020年完成的CT掃描數量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

同樣的數字轉型也在席捲中國的金融業。截至3月底,中國手機銀行應用已經擁有5.62億用戶,按客戶群規模計算是第三大類應用,僅次於短視頻類和購物類。目前,中國手機銀行每月的活躍用戶平均達到5000萬。

除了令銀行業務更加便利,數字技術還使金融機構擴大並改善了服務。例如,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分佈式計算架構技術,商業銀行大大提高了為小微企業和普通家庭提供服務的能力。

金融科技公司也有類似進展。長期以來,小微企業基於信用的融資一直讓機構面臨挑戰,而藉助於支付寶和網上銀行,螞蟻金服去年為1600多萬客戶提供了服務,發放信貸達2萬億元。而且這種情況還不只它一家。

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還促進了就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報告顯示,2018年,數字經濟創造了1.91億個就業崗位,佔全社會就業的1/4,比上年增長11.5%。

這些新工作的主要受益者是受過教育的中國年輕人,他們現在有更多機會在新型零工經濟中作為獨立的專業人員工作。數字化使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提高,這也許是近年來雖然GDP增速下降,但城市失業率卻沒有顯著上升的原因。

儘管中國在一些關鍵技術上仍然落後,但不可否認它在數字轉型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未來幾年這一進程還將繼續,甚至會加速,尤其因為政府已經計劃為包括5G網絡和數據中心在內的新基建投入資金。

中國很可能是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承諾在十年內為由技術驅動的結構轉型投入巨資。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China's Rapid Shift to a Digital Economy”(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