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國經濟向內大轉變

2020-08-20
McNally.jpg

隨着新冠疫情深刻地改變着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此前關於“去全球化”和經濟“脫鉤”將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預測——特別是中美之間——似乎正在成為現實。新冠疫情加速並強化了已有態勢,削弱了全球一體化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然而,將這一過程簡單描述為“去全球化”,甚至更深層的“脫鉤”,則掩蓋了其重要的複雜性。

全球化指的是經濟日益一體化的過程。在當今時代,它的特徵是自由貿易、資本自由流動以及全世界人民、政府和公司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加。因此,去全球化代表的是一個單向解體過程,而“脫鉤”更進一步,意味着經濟(以及潛在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聯繫完全斷絕。

毫無疑問,我們正在目睹民族國家重新被強調。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及其他民粹主義運動——無論在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經濟體——割裂國際聯繫並限制了移民,就是這種情況的體現。

儘管如此,全球市場和公司力量的拉動仍給世界帶來強大的趨同壓力。我們正在目睹的不是“去全球化”本身,而是過去40年中我們所見到的形式獨特的全球主義的終結。這種全球主義的基礎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以及二戰後建立的由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上世紀80年代,美國里根政府和英國撒切爾政府引入指導經濟政策的新自由主義戒律。自那時以來,這種形式的全球主義相當穩定,並令全球尤其是亞洲地區有了極大發展。但它現在或許已被一個不穩定的過渡時代取代,這個時代顯得功能失調,甚至出現危險態勢。

新的過渡秩序將以深層次的矛盾為特徵。一方面是方興未艾的國家資本主義實踐,以及對技術民族主義和國家安全的強調;另一方面是自由秩序的殘存勢力,以及強大的公司力量和全球市場機會。雙方勢同水火。這不是去全球化,而是國家資本主義與全球市場和公司力量碰撞的混亂過渡時期的開始。

沒有一個國家比中國更能證明這個新時代帶來的調整和變化。新冠疫情暴發之前,西方的一個共同話題就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正變得越來越以國家為中心。當然,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再度強調並且發展出了控制經濟的新手段,但是,中國的私營部門依然充滿活力,而且成為技術和組織創新的關鍵。

因此,中國政治經濟的特點與其說是向以國家為中心的經濟治理傾斜,不如說是在建立一種更加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我們目前看到的,是上世紀90年代採取的出口拉動增長戰略正不斷向由國內消費、本土技術進步和城市化拉動增長轉變。

在5月下旬結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上,習近平主席闡述了這種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國內市場將起“主導”作用:“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習近平的講話表明,中國正在努力減少對國際貿易和投資的依賴,制定更加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在疫情破壞了國際市場和美國奉行“脫鉤”政策的雙重影響下,中國在國際市場上面臨著不利環境。儘管如此,這種戰略仍有意識地對加強與外部世界互動保持開放。按照習近平的說法,讓全球化朝“開放性和包容性”方向發展依然是一個主要的目標。

採取這種避險戰略說明,新的全球態勢是一種更加不確定和混亂的秩序,雖然仍存在着市場開放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要素,但摩擦有可能進一步加劇。事實上,鑒於新冠疫情給經濟造成衝擊,中國的外部需求在未來兩三年內可能無法恢復。因此,着重於打造國內需求和本土技術的戰略就顯得意義重大。

儘管出口仍佔到中國GDP的30%,但國內消費已經提高到了一個關鍵水平,成為中國目前最重要的增長動力。最關鍵的是,中國的中產階級人口與歐盟居民人數大致相當。中國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而且這個國家已經建立了具有強大製造能力的完善工業體系。

中國努力向由國內消費驅動增長轉型已經快十年了,現在更是快馬加鞭,因為中國領導人擔心疫情消退之後全球經濟進一步碎片化。政府最近宣布的政策包括一項新的經濟刺激計劃,重點是發展技術能力。該計劃的目標是在截至2025年的六年內投資約1.4萬億美元,實現對美國的技術獨立。

這套計劃將為各行各業提供支持,包括無線網絡,以及為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提供支撐的大數據中心。預計,華為、阿里巴巴、騰訊和商湯科技等民營科技巨頭都將推動這項新基礎設施規劃的執行,而美國公司不太可能從中獲益。與以往側重於橋樑和高速公路等“粗笨基礎設施”不同,這一新數字基礎設施規劃的目的是鼓勵國家的領先企業開發尖端技術,提高在全球的競爭力。

支持國內消費也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幫助中小企業維持運營的政策目標,其政策措施包括免稅、降息和減免社會福利基金繳納。更短期的措施包括投入4萬億元為陷入困境的工廠和商家削減成本。

這些措施有可能是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經濟救助計劃。除了已經宣布的額外財政支出和政府債券發行,政府還將追加2萬億元支出。正如李克強在202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最後一天指出的,新的促增長措施重點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

新冠疫情和與美國的競爭加劇都在推動中國的政治經濟快速轉型。尋求更多經濟與技術上的自給自足,這種轉變有可能改變全球的經濟格局。

當然,中國並不是唯一尋求更多規避全球經濟衝擊的國家。多數大型經濟體或經濟集團都會更重視經濟上的自給自足。不過,有中央政府發揮力量,中國的政策在未來幾年內可能更有效、更明顯。

事實上,如果中國能夠成功加快轉向依靠內需和自主創新,那麼,它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可能會實質性加強。在這種情形下,中國是沿着附加值階梯向上攀升的,附加值低的活動將被轉移到東南亞和南亞,而中國則成為全球關鍵技術生產和開發的一個中心節點。

而且,與技術日益成熟相伴的,是一個面積與歐洲大陸相仿且不易受到外部干擾的消費市場。至少在近期內,中國經濟決策的戰略意圖是對沖全球持續不斷的割裂風險,同時保持它對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的參與不受影響。如果成功的話,中國將擺脫其“世界工廠”角色,轉而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精細的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