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吳正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美國可能再次成為原油凈進口國

2020-05-14

經過長達四天的馬拉松式談判,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達成歷史性減產協議:5月和6月減產970萬桶/日;7月到年底減產770萬桶/日;2021年1月起減產580萬桶/日,直至2022年4月。

這是在非常時期舉行的一次非常會議,將對國際原油市場未來走向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此次會議的背景是原油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出現問題,打亂了原油市場的供需結構,這是史無前例的。一方面,沙特和俄羅斯開打石油價格戰,大幅度提高原油產量,造成原油大量過剩,油價暴跌。另一方面,為阻斷新冠毒傳播,許多國家採取“封城”、“禁足令”等嚴厲措施,航班取消、車輛停駛、工廠關門,導致原油需求崩塌,原油過剩進一步加劇,油價一度跌到3美元/桶的“地板價”。舉行此次會議的目的就是要扭轉供求關係的失衡,提高原油價格。然而,種種跡象表明減產並不能提高油價。

從減產規模和時間跨度來說,減產計劃的力度不可謂不大,未來兩個月減產量相當於當前全球原油產量的近一成。一個月之前,沙特和俄羅斯談判破裂,引發石油價格大戰,當時總共減產才320萬桶/日。然而,分析人士認為,要扭轉當前供需失衡的狀況,不是減產970萬桶/日,而是要在這個數字基礎上翻一番,甚至更多,方能填平供需失衡的巨大鴻溝。

減產將中止石油價格戰,消除原油供給側衝擊,但需求側問題並沒有得到絲毫解決,這成為當前原油供大於求的主要因素。

疫情蔓延是原油需求的第一殺手。當前的首要工作是儘早壓平疫情曲線,放寬限制措施,重振原油需求。這個目標一天沒有達到,潛在的原油需求就一天得不到釋放。然而,疫情控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如何時出現拐點、今年秋天是否還會有第二波疫情傳播、疫情什麼時候結束等等。大概率是,病毒將與人共存,在疫苗研製成功之前,很難恢復對原油的需求。儘管疫苗研製工作正加緊進行,但權威人士認為,沒有一年半載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此之前,很難指望原油需求會得到提振。

由於供應鏈斷裂,即使歐美國家疫情好轉,復工復產重啟經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指出,“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都將面臨暗淡的經濟前景。這次危機不分國界,每個人都身受其害”。她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急劇跌入負增長,將有超過170個國家出現人均收入負增長。這將進一步打壓原油的需求。

在疫情和經濟兩大因素沒有徹底改善之前,減產並不能提價,油價上漲難有大的起色。自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達成減產協議以來,美國西得克薩斯中間基原油一直在每桶20美元上下波動便是明證。

作為世界三大產油國之一,美國沒有參加這一減產計劃,但這不等於美國可以置身事外。油價上不去將迫使美國削減頁岩油產量,以防止出現更大的虧損。

美國原油產量的60%來自頁岩油。美國頁岩油的生產成本遠高於沙特和俄羅斯的原油價格,而只要油價停留在當前價位,頁岩油生產就無利可圖,不是破產就得關門歇業。據美國能源信息署披露,今年美國原油產量將錄得自2016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預計減產200萬桶/日。

由於原油產量下降,美國能源信息署4月初出版的《短期能源展望》預測,美國“將在2020年第三季度恢復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凈進口國地位,並在2021年預測期結束前的大部分月份維持這種狀況”。“原油凈進口預計將增加,因為隨着美國原油產量下降,可供出口的桶數將減少”。美國去年9月才獲得原油凈出口國地位,但好景不長,轉眼就有可能從這個寶座上跌落下來,美國引以為傲的“能源獨立”恐將發生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