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中美產業鏈重構背後的全球變局

2020-04-28
Zhang-monan.jpg

新冠疫情是經濟全球化以來影響世界經濟格局走向的一次重大外部衝擊。一方面,疫情恐使全球經歷“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疫情衝擊正加劇國家間的結構性洗牌,加速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趨勢。後疫情時代包括中美產業鏈在內的全球產業鏈重構難以避免。

隨着美國本土疫情局勢失控,美國各州面臨著嚴重的醫療物資短缺,“口罩焦慮”、“呼吸機焦慮”、“藥品焦慮”進一步凸顯了對“中國製造”高度依賴的焦慮。因此,加快供應鏈回遷,實現包括供應鏈獨立、製造業獨立在內的“美國全方位獨立”也正成為美國重要戰略選項。

3月27日,美國聯邦政府緊急啟動《國防生產法案》力保戰略物資生產本土化。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共和党參議員盧比奧等人積極推動 “購買美國產品”法案,要求聯邦機構購買美國製造的藥品和醫療設備以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目前,特斯拉、福特等大公司宣布騰出生產線以便投產美國急需的呼吸機和其他產品。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更表示,白宮正計劃推動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迴流的政策,將迴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按照庫德洛的解釋,這相當於政府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埋單。

近年來,世界對中國的依存度逐年上升,中國出口佔全球出口貿易量比重從2000年的3.9%提升至2018年的12.8%。從主要出口的機械與運輸設備及雜項製品兩項看,其出口佔到全球出口貿易量的19.2%。因此,“依賴中國”也被視為美國的國家安全威脅。過去兩年來,在貿易戰氛圍下,中美脫鉤跡象頻現,疫情衝擊必然會加速這一過程,導致中美之間中間品或資本品貿易流量趨於下降。數據顯示,一季度中美貿易額不足千億美元,同比下滑19.96%,僅佔中國貿易總額的一成左右。

中美產業鏈、供應鏈之間的關係鬆動是全球化變局的一個縮影。拋開美國政府的一些人為干擾因素,國家間戰略互信減弱、全球化不同發展階段演進的內在規律,都是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本地化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收縮已成事實。2008年以來,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化就已停滯不前,更多的被區域化所取代。從全球參與度來看,雖然全球平均關稅在2008年短暫回升後繼續下降,但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分工程度並未回到增長的軌道。

無論新興經濟體還是發達經濟體這些年來都在逐步完善本土產業鏈,以降低對進口中間投入品的依賴。全球貿易強度下滑就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以佔全球產出的比例衡量,2007年至2017年間,全球中間品貿易下降了5.1個百分點。2008年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不斷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計劃”、日本發佈的《製造業白皮書》、英國的“工業2050戰略”、德國的“工業4.0”。而近幾年,隨着“美國優先”戰略、德國“工業2030戰略”等的出台,發達經濟體再工業化進程加速。

新興經濟體方面也是如此。以中國為例,近年來,由於中國產業結構不斷成熟,中國迅速向產業鏈上游升級,中國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化依賴程度降低。貿易強度的削弱反映了新興經濟體工業成熟度的提升,這是無法逆轉的趨勢。

當前,全球有三大生產中心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即以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為核心的北美板塊,以德國、法國、荷蘭、意大利為核心的歐盟板塊,以及以中國、日本和韓國為核心的東亞板塊。中國產業鏈、供應鏈早已與全球深度融合,但從關聯度看,中國對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生產活動聯繫更為緊密,尤其以計算機電子光學門類最為突出。全球製造業產出的50%以上來自亞洲,數據顯示,2019年亞洲製造業GDP超過7.1萬億美元,其中中國4.1萬億美元,占亞洲的58.3%;日本1萬億美元,佔14.7%;韓國5000億美元,佔6.3%。

可以肯定的是,疫情是一次結構性衝擊,會加速世界多極化趨勢。區域分工將加速替代全球分工,一些超大型的區域貿易安排——如CPTPP(經濟規模佔全球13.1%)、歐日EPA(佔全球28.1%)、美墨加協定(佔全球27.6%)——等的簽署也會進一步強化北美、歐洲、亞洲三大板塊的區域化屬性。後疫情時代我們將不可避免地迎來一個多中心的全球化分工格局,一個轉型中的經濟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