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中國經濟政策干預存在矯枉過正的危險

2020-01-03
cc.jpg

今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預計將降至6%多一點,而且短期內不大可能提速。事實上,經濟評論家們普遍認為,2019年中國經濟的表現可能是未來至少10年當中最好的——雖然已經是30年來最差的。觀察家們的分歧在於,中國究竟有多令人擔憂,或者說,政策制定者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經濟增長的前景。

樂觀者指出,鑒於中國今天的經濟規模,GDP即使每年只增長6%,其增量也大過25年前的兩位數增長。悲觀者認為也許確實如此,但是GDP增長的放緩正妨礙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這對一個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來說是壞消息。而且,居高不下的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也加劇了財政風險。

不管站在哪一邊,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政策的前後不一和治理錯誤,是導致中國經濟放緩的重要原因。其問題在於結構性改革進展緩慢,而經濟長期增長有賴於下放政府權力,擴大市場化和經濟自由化,同時讓私營部門獲得更多的資金和其他生產要素。

中國政府在經濟上轉向矯枉過正,會產生出立竿見影的負面影響,這是經常發生的。想一下中國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漲,其部分原因是豬肉價格飆升。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前發言人表示,這是因為過去幾年來,下級政府以違反環保規定為由,決定關閉小型養豬場。

最近幾年,環境和空氣質量法規給許多中國企業帶來沉重打擊,尤其是對中國未來經濟活力至關重要的中小製造業企業。誠然,保護環境很重要,不僅是對公眾健康,在政府引導下的體制轉變,也改善了空氣的質量。但是中央政府這種自上而下的做法,變成施加給地方政府的一套嚴格的指標。這種生硬的手段,有可能削弱地方政府支持經濟實際增長的動力。

在很大程度上,中國過去的成功是因為確保最成功地區的領導幹部可以得到晉陞,以此推動了地方一級的試點和競爭。如今的情況表明,地方幹部獲得更多獎勵是因為實現了環境目標,而不是增長目標。

在金融領域,中國政府矯枉過正做法的短期後果也可見一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為抵消外部衝擊,政府敦促銀行增加放貸,企業積累了大量債務。雖然這保持了增長引擎的運轉,但卻使金融風險急劇加大。

然而到2016年,政府的態度變了。儘管中國人民銀行仍保持政策的中性,但各銀行被勒令大規模去槓桿化和信貸收縮,中國規模龐大的影子銀行業也大幅縮水。這種激進做法損害了許多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加大了債務危機風險。它還促使大量資本外逃,削弱了包括房地產在內的私人投資,進而破壞了名義GDP的增長。結果是,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佔GDP的比重並沒有下降。

除了政府追求其目標的方式導致經濟增長受阻,問題還在於,這些目標會迅速、出人意料、頻繁地改變。這擾亂了投資者預期,削弱了市場信心。企業不僅在投資上猶豫不決,許多公司還縮減了員工規模。最近幾年,即使是中國的互聯網巨頭,裁員也已經越來越不可避免。

中國政府自上而下的過度干預非但未使結構性改革取得進展,反而加劇了結構性失衡。自上而下不分青紅皂白、不可捉摸的指令傷害到所有企業,尤以私企受害為甚。畢竟,國有企業受到官方強有力的保護,使它們更有可能生存下來,雖然它們效率低下。

中國政府就像呵護過度的父母,需要學會放手。不錯,更傳統的宏觀經濟管理政策具有一定風險,公司也許會決定積累過多的負債,銀行也可能發行過多或過少的信貸,但由此產生的波動在很大程度上或許只是暫時的。

而從長遠看,這種方法將增強投資者和市場的信心,讓最具活力的企業蓬勃發展,為中國到本世紀中葉成為高收入發達國家所需要的經濟穩定增長提供支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央政府可能最終不得不放棄放棄它的那一套做法。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China's Damaging Policy Disruptions”(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