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謹防爆發「金融戰」

2019-11-28
aaa.jpg

出於對經濟力量平衡的迅速轉變和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擔憂,特朗普政府於2018年中期開始採取蓄意的政策,試圖抑制中國的經濟進步。它把美國的對華經濟政策“武器化”,先是關稅,繼而擴展到技術和人文交流,最近則是金融領域。

好消息是,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似乎即將達成。不過,該協議至多讓雙方休戰。有跡象表明,協議只涵蓋有限的幾個問題,包括關稅、知識產權、美國金融服務業進入中國,以及農產品貿易。最嚴重的分歧則被擱置了,其中包括產業補貼、市場准入和中國國有企業的作用。

眼下,雙方似乎都急於緩和衝突,因為經濟劇痛讓兩國的經濟放緩,而美國大選也將在2020年晚些時候到來。儘管如此,尚在談判中的休戰能否穩定並持久,仍存在着極大的不確定性。過去幾個月里,特朗普政府一直在尋找並利用中國一切可能的弱點。金融成為了最新的目標領域。

金融制裁的複雜程度有別於貿易關稅。關稅的直接經濟影響比較容易計算,間接影響則較難確定,你來我往的關稅會使商業信心低迷,最終引發全球製造業的衰退。而金融制裁若成為這場經濟戰的下一個戰場,那麼它肯定會比關稅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後果。

對於美中經濟戰蔓延到金融領域的前景,人們最常說的,是中國會將其大量持有的美國國債和其他債務工具“武器化”。人們常說的“核選項”,指的就是中國可以選擇大量拋售美國資產。這很可能破壞世界金融市場的穩定,並推高美國的利率。

然而,這麼做很容易弄巧成拙。中國拋售美國國債和其他證券,意味着它們的價格下跌,而這會讓中國蒙受損失。更重要的是,出於若干原因,這類舉措不太可能達到重創美國經濟的預期目標。首先,美聯儲可以通過量化寬鬆來穩定市場。另外,由於美國享有“過度的特權”,金融市場的動蕩可能促使資金流向優質資產,而這往往會支撐美元。最後,除了美國國債,中國存放其外匯儲備的選擇很少,其他多數發達經濟體的政府債券要麼收益率超低,要麼是負收益。

總之,“核選項”對中國的傷害將超過美國。因此,多數金融分析人士認為,北京大量減持美國國債的可能性非常小。儘管時不時地出現在新聞報道中,但沒有人把它當回事。

這一次,並不是中國在主動挑釁,反而是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採取各種金融措施。這其中包括:推動限制美國的政府養老金在中國投資;向美國股票指數提供商施壓,要求它們對中國資產設限;加大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審查力度,並威脅將它們除牌。與之相配合的,還有參眾兩院兩黨議員提出的“公平法案”。該法案目前正由國會審核。

可能對中國實施金融制裁的討論,是特朗普政府利用美元主導地位推進地緣政治目標的又一例證。美元繼續保持近乎壟斷的地位,是因為確實沒有可行的替代品。但是,如果對美國國債的最大外國持有者,更重要的是它還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最大貿易國和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如果對它發動金融戰,那麼華盛頓無疑是玩一場危險的遊戲。

特朗普一再地利用美元,這損害了美國資產持有者的信任。比方說,如果中國公司面臨被美國股市摘牌的威脅,那還會有多少外國公司願意在美國上市呢?同樣的,一再威脅非美國居民,威脅凍結他們的資產,這麼做有可能把資金趕出美國。難怪越來越多的國家呼籲要有美元的替代品。

過去10年,中國一直主張要有這樣的替代品。特朗普政府若對中國施壓過大,就會大大加快中國在這方面的努力。雖然歐元和人民幣各有各的問題,但歷史表明,國際貨幣體系的變化可能來得非常迅速。例如,美元在1913年(當年美聯儲成立)之前在全球還默默無聞,到了1925年前後已經一躍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貨幣。

換句話說,對中國施加過大壓力可能加速另一種貨幣體系的建立,加快美元作為世界唯一儲備貨幣的衰落,而後者正是美國優勢地位的基石之一。特朗普政府的舉措,已經促使美國的友邦和競爭對手尋找規避美元的方法。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的安妮·科林最近注意到,“非常有實力的國家”正在試圖削弱美元的重要性。中國、俄羅斯和歐盟等“主要動議者”都有強烈的“去美元化動機”。

一旦替代性貨幣體系站穩腳跟,中國也許就會聲明不希望持有美元資產,甚至禁止它的公民和企業持有美元資產。雖然目前看來還很遙遠,但這些舉措會從根子上動搖美國經濟。美國的政客們不應該忘記,美國有龐大的經常賬戶赤字和財政赤字,而國際資本流入的“驟停”將引發極度的金融混亂。

故此,將中美經濟戰擴大到金融領域,無論對中國還是對美國來說都有巨大的風險。尤其是華盛頓方面,需要考慮到一切金融攻擊的潛在後果。金融戰將加深中國對美國的不信任,促使各國加快尋找規避美元的有效工具。政府在金融領域挑起與中國短視的爭鬥,從長遠看很可能嚴重削弱美國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