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全球化重構的時代已經到來

2019-09-03
a.jpg

貿易戰對全球貿易格局與全球價值鏈的重構,意味着經濟全球化將進入一個新階段。中美貿易戰爆發一年多來,雙方都受到了貿易戰的深層影響。數據顯示,被加征關稅的中國商品對美出口量下降14%,貿易額減少180億美元,佔中國全年對美出口額的3%。美國對華出口則縮水38%,貿易額減少230億美元,約佔美國全年對華出口額的15%。

貿易戰如何影響全球價值鏈和產業分工格局?無外乎有兩大重要機制:一是中美雙方可以通過產業轉移,來規避加征關稅對成本的衝擊;二是通過直接減少雙邊貿易規模來降低增量風險。前者可能導致中國的部分產業向其他國家轉移,後一個衝擊則是全球貿易收縮和經濟緊縮效應。長期而言,貿易戰不僅會從總量上,同時也從結構上改變全球貿易和產業分工格局,進一步加劇各國在價值鏈上的競爭。

當前,全球新一輪製造業轉移已經開啟,並可能持續數年,這一跡象從中美兩國數據上看尤其明顯。從中國出口結構來看,今年上半年,對美出口的下滑主要由對歐盟、東盟、墨西哥以及台灣地區的出口上升所替代。而從美國進口結構來看,對中國進口的下滑主要由從歐盟、墨西哥、越南、韓國等國以及台灣地區的進口上升所替代。這其中部分來自於轉口貿易,但很大一部分是產業外移的結構性因素導致。

根據越南官方數據,在對越新增直接投資的51個國家地區中,中國位居榜首,投資額佔比達24.6%。中國也連續3年成為馬來西亞製造業最大外資來源地。據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數據,2016-2018年投向馬來西亞製造業的中國投資分別為47億、39億、197億林吉特,占當年獲批外國直接投資的17.2%、18.1%、34%。東南亞正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重點轉入地。與此同時,中國產業也在做戰略性調整和長期布局,特別是高新技術領域和研發領域的投資不斷加強。2018年中國高科技產品進出口總額佔到對外貿易總額的30.7%。而今年前5個月,儘管廣東製造業民間投資同比下降10%,傳統製造業面臨9%至40%不等的下滑,但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逆勢增長了1.8%,體現出產業板塊重構和“升級化”趨勢。

可以預見,無論中美貿易摩擦是否持續,全球製造業產業鏈的重新配置、不同區域之間的產業板塊重構等趨勢都不可逆轉,這將深刻改變國家之間貿易與產業分工的聯繫。

一是全球價值鏈貿易強度有所降低。近年來,雖然跨境貿易絕對值仍在增長,但在全球商品產出中的佔比不斷下降。麥肯錫報告顯示,2007-2017年間,商品貨物總額在全球價值鏈總產出中的佔比從28.1%降至22.5%。在最複雜、貿易屬性最強的價值鏈中,貿易強度的下滑尤其明顯。

二是全球三大價值鏈區域性屬性增強,全球化屬性趨於減弱。2018年以來,全球範圍內先後有CPTPP(全面進步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EPA(日歐經濟合作協定)、USMCA(美加墨貿易協定)以及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等超大自貿協定簽署,區域屬性更為凸顯。根據WTO 的RTADatabase統計,截至2019年6月,向WTO 報備的總有效RTA(區域貿易安排)數量達474個。這些超大型RTA有以下突出特徵:

一是中心國特徵明顯。儘管不同RTA 在內容方面有很大差異,但中心成員與其他成員簽訂的RTA 在某些條款規定方面具有很強的相似性,並由此形成了由中心成員國主導的不同模板。

二是RTA成為對外經濟政治關係的重要政策工具。有些RTA不僅是為了通過非歧視性的待遇增加成員之間的貿易量,還有政治訴求及爭奪國際經貿規則制定權的考量。

三是排他屬性和原產地原則。美加墨貿易協定的簽訂就進一步加強了北美三國的區域化程度,排他屬性十分明顯。

環顧全球,不僅僅是中美,日韓也出現貿易紛爭,這是全球化演變進程中的“縮影”。越來越多的國家以“國家安全”為名將貿易制裁和關稅作為常態工具,全球化正從一體化走向碎片化,進入到“分割存量蛋糕”而不是“做大增量蛋糕”的時代,競爭更趨激烈,摩擦更趨頻繁,這將極大地考驗各經濟體的韌性。一個更加開放的市場註定將會成為全球的“稀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