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陳子楠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海洋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

蓬佩奧指責中國北極活動的三點謬誤

2019-05-20
a.jpg
邁克·蓬佩奧(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5月6日,第11屆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在芬蘭羅瓦涅米召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打破慣例,在正式會議前發表題為《向北看:突出美國的北極焦點》的北極政策講話,矛頭直指中俄。這一遭到廣泛質疑和批評的講話不僅危言聳聽,將北極稱為“權力和競爭的競技場”,攪動地區安全局勢,而且顛倒黑白,惡意抹黑中國在北極的正當活動。蓬佩奧的講話至少存在三點謬誤:

第一、歪曲中國的“近北極國家”定位。蓬佩奧否認中國“近北極國家”的定位,認為除北極國家和非北極國家外,不存在第三種分類。根據1996年《渥太華宣言》,北極理事會八個成員國是北極國家,非北極國家可以享有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地位。中國在2018年《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中明確聲明,遵守申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時所作的承諾,同時主張中國是“近北極國家”。這一主張有三層含義。一是該定位主要基於地理考慮,即中國是陸上距離北極圈最近的國家之一。這裡的“最近”是以其他非北極國家為參照,是相對標準而非絕對距離概念。二是中國並非要在北極國家和非北極國家之外設立第三種國家地位,更不是意圖在北極主張特殊的權利或利益,而是按照地理遠近對非北極國家的再分類,是非北極國家中的“近北極國家”。這並不違反任何國際法或國際條約的規定,也不會損害北極國家現有權利。三是中國雖屬非北極國家,但北極自然環境變化對中國有直接影響,北極航道和資源開發攸關中國的經濟發展利益。所以,相較於其他一些非北極國家,中國更加關注北極事務,希望利用自身資金、技術和市場等方面優勢,在非北極國家參與北極開發和治理中發揮作用。

第二、無視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權利。蓬佩奧認為,作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尊重北極國家領土主權是中國參與北極活動的前提和義務。卻他隻字不提中國在北極的權利。中國一向本着“尊重、合作、共贏、可持續”的基本原則參與北極事務,但這種尊重是相互的。一方面,中國須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和國際條約,尊重北極國家在北極的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承認北極域外國家在北極不享有領土主權。另一方面,北極國家也需尊重中國等非北極國家依據國際法和國際條約在北極開展活動的權利和自由,特別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北冰洋公海所享有的開展科學研究、航行和飛越的自由和進行捕魚作業、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等的權利,在國際海底區域享有的資源勘探開發的權利,以及根據《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所享有的自由進出北極特定區域和從事科研、狩獵、捕魚、採礦等活動的權利。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權利不是某些北極國家的“恩賜”,而是國際法和國際條約所賦予的,任何國家都不應該也不能關閉北極合作的大門,將中國拒之門外。

第三、聲稱中國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科研活動等強化在北極的安全存在和軍事影響,甚至將“一帶一路”項目抹黑為地區“動亂之源”。事實上,隨着氣候變暖和海冰消融速度加快,北極資源和航道開發利用前景受到域內外國家的廣泛關注。近年來,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北極國際合作,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得到北極多國積極響應。中國企業和科研機構與俄羅斯等國的企業和機構在極地科學研究、近海油氣開發、北極航道運輸等領域開展一系列合作。例如芬蘭和挪威均邀請中方參與“北極走廊”項目基礎設施建設,中俄合作的亞馬爾“北極液化天然氣”項目提前6個月投入運營。實踐足以證明,中國不是北極的“麻煩製造者”,而是“機遇創造者”。中國參與北極不是“不請自來”、“來者不善”,而是同舟共濟、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