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現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中美貿易戰本質是兩國經濟結構性改革滯怠

2019-05-16

2008年9月,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同年8月,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這是標誌着中國崛起的重要事件。十年後的今天,“修昔底德陷阱”已經成為中美關係的核心話題之一。有關中美貿易戰的分析評論可以說汗牛充棟,由此衍生的關於美國是否全面遏制中國的戰略爭論則酣戰不已。當讀者們被各種觀點論據所困擾時,冷靜地做一些歷史性的比較回顧有助於撥開雲霧看到本質。

全球金融危機前的中國與美國

十年前中國正處於高速發展期,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是製造業出口產業、房地產等,中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儘管獲得了很大的經濟增長,然而環境、社會等都付出了巨大代價。中國政府提出“和諧社會”的理念,在經濟上當時明確提出要轉變發展模式,從重視量向質、量並重的方向發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據世界銀行統計,1960年有100個左右國家被認定為中等收入國家,而之後50年僅有13個國家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十年前的美國同樣處於高速發展期,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勝利”不僅讓美國自我確認了帝國認同,還讓世界各國堅信自己生活在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裡。由於對美國力量的深信不疑,各國大量購買被認為是安全資產的美國國債和金融機構的產品,一時間美國政府和金融機構錢滿為患。這進一步刺激了以“次貸”為代表的金融產品的泛濫。融資成本低則帶來了消費的擴大,美國經濟在金融危機前出現了經濟很景氣的情況,這將美國冷戰後日益依靠金融產業,以及超前消費、低儲蓄的發展模式推向了頂峰。

金融危機干擾了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日程

2008年秋,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後很快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這給已經決心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中國帶來了巨大壓力。為緩解突如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巨大衝擊,中國在當年的11月初開始了的以大規模公共設施投資建設為支柱的4萬億人民幣刺激政策。其中,鐵路、公路、機場建設達1.5萬億人民幣,這客觀上刺激了鋼材、建材以及鐵、煤等產能的急速擴張。現在美國批評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產能過剩、貿易赤字,並上升到政治和戰略層面,批評中國開始放棄韜光養晦,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開始與美國爭奪國際主導權的象徵。但是從中國來看,2008年以來的十年時間裡,中國不僅為自身經濟,也為全球經濟復蘇做出了很大貢獻,在某種程度上是犧牲了結構性改革來拯救全球經濟。現在的很多結果,是當時不得已的緊急措施在客觀上造成的,貿易順差、產能過剩等都不是中國主動追求的結果,把追求霸權的帽子戴到中國頭上,中國自然感到很不平。

再看美國方面,2008年10月奧巴馬政府決定投入7000億美元救助金融機構,並大量增發國債,據報道中國在當月就購買美國國債700億美元。從中國來說,中國在金融危機深重的危機關頭幫助美國渡過了難關,現在美國反過來批評中國,中國就更加感到不公平和委屈。

中美經濟“脫鉤論”並非始於今天

中美貿易戰發生後,一時間出現了所謂的中美經濟“脫鉤論”。事實上十年前的經濟危機後,“脫鉤”一說就曾經風靡一時,也就是所謂的中國經濟自立問題。然而從結果上看,過去十年產業鏈條、生產鏈的全球化進一步深化,中國經濟受美國的影響不僅沒有減少相反增加了。美國在危機後進行的金融機構救助非常及時,結果世界對美國金融機構的信賴很快恢復。中國在高科技方面購買美國的技術,成本上說比自主研發更划算,中國製造業產品出口美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沒有根本的轉變。與此同時,美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基本沒有實質性推進,金融危機耽擱了中美國內經濟結構性改革的勢頭。

《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挫折

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新一代領導層,從執政以來就很清楚地意識到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需要啃硬骨頭。這不僅需要頂層設計,還需要藉助國際壓力。而中美兩國共同進行結構性改革,相互促進共同進步非常重要,這也是中國在2013年後全力試圖推動《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原因。

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是奧巴馬政府任內的最後一次,習近平在開幕時特別提到了“要全力爭取早日達成互利公贏的中美投資協定”,這是以前沒有過的明確信號。

對於中國來說,雙邊協定最大的意義在於藉助外力來推動中國國內的改革,使之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產業升級和對外開放的助推器。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利用入世談判倒逼國內改革,通過國有企業轉制上市的辦法打破原有的國家包干鐵飯碗,歷史性地實現了國企重組。2001年入世之前幾年的努力,為入世後中國經濟的騰飛帶來持續的動力,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中國再次面臨改革困境,國有大型企業的確變大變強,但既得利益讓市場難以成為決定性力量。而且,以往模式的社會成本,如環境污染、高能耗等弊端已經非常突出。中美雙邊投資協定將給新一輪中國改革提供重要外力,推動經濟向依法治理和靠市場調節的發展模式轉變。雙邊條約還將給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中國的國家目標是實現兩個百年的“中國夢”,跳出中等收入陷阱。中美入世談判基本上是一個美國提要求,中國討價還價的單方面過程,而此次投資協定談判情況很不一樣。

這次,中國也向美國提出要求,要求美國相應改革,這也是為美國提供改革外力。如同入世談判一樣。美國反對投資協定勢力的主要理由,是擔心就業機會流失。事實上,就業機會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國際競爭力的相對下降和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率提高,用就業減少來反對投資協定,實際上是不想改革的意願在作祟。中國加入WTO後,美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IT和金融業,而在勞動力國際競爭力方面進展並不大。對於美國來說,需要徹底下決心改變過去那種依靠金融信貸拉動消費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美國同樣面臨改革的阻力,自身改革動力不足,既得利益勢力並不比中國小,投資協定就是雙方相互給予對方改革的動力和機會。

此外,從地區層面來看,投資協定將為美國進一步參與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提供便利。雙邊投資條約談判成功的話,“一帶一路”的項目美國企業就可以進入,亞投行參加也會變得容易,中國進入TPP也會更快。也就是說,目前認為中美在地區經濟治理上各搞一套的看法將會被顛覆,雙方進一步走向融合。

最後,在全球層面上,投資協定將有助於完善國際經濟治理機制。WTO為國際貿易提供了基本框架,然而在投資領域還不存在一個高覆蓋型的機制。中美雙邊投資協定如果達成,將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則來保證外來投資者獲得與本地投資者同樣的待遇,這意味着世界兩大經濟體同意允許投資者在法律訴訟時,可通過具有約束性的國際仲裁來解決,而不是當地法院或政府來裁決。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然而很遺憾,由於奧巴馬政府領導力不足,以及之後總統選舉中的民粹主義抬頭,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未果,之後雙方陷入了貿易戰。從上述分析來看,中美經濟關係作為雙邊關係壓艙石的作用升級不及時,是貿易戰的重要原因。而根本原因,是雙方國內經濟結構性改革勢頭滯怠。中美經濟脫鉤不可能,雙方最終還是需要建立一種相互激勵、同步改革的“共進”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