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美國的「一帶一路」綜合症

2019-04-26
b.jpg
《習近平談“一帶一路”》英、法文版於4月24日在京首發。該書收錄了習主席自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的42篇重要文稿。

許多外國友人問我,中國未來更像西方,還是更像自己?“一帶一路”是不是中國打造自己的世界秩序?

“一帶一路”為何重視基礎設施?基礎設施不賺錢,或短期內不賺錢,為何中國要投資外國的基礎設施?這是國內外比較普遍關心的問題。

“一帶一路”建設牽住了世界經濟發展的牛鼻子。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閃富,通網路。這是中國脫貧致富經驗的鮮明總結。基礎設施先行,通過搞開發區,產業鏈跟上,投資貿易便利化談判,形成歐亞大市場,並延伸到非洲、拉美地區,就是“一帶一路”所折射的中國發展模式形象總結。

麥肯錫公司估計,從現在到2030年間,為了趕上預測的全球增長步伐,全世界必須在道路、橋樑、港口、發電廠、供水及其他基礎設施上投入57萬億美元。這比過去18年的投入高出近60%,而且超過了現有基礎設施的估值。

在發展中的亞洲,快速城市化造成建設全新基礎設施的巨大壓力。據弗羅斯特-沙利文公司預測,在2011年至2030年間,電力需求將增加60%,新的城市交通解決方案需求增長68%,城市居民在交通擁堵中將多花50%的時間。

未來十年的四大關鍵技術——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以及增強與虛擬現實——將成為重要基石。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發展中國家目前每年基建投入約1萬億美元,但要想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速和滿足未來的需求,估計到2020年每年至少還需增加1萬億美元。到2030年,全球預計將需要57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按照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林毅夫教授模型,發展中國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將增加0.7美元的進口,其中0.35美元來自發達國家。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將增加發達國家的出口,為其創造結構性改革空間。

美國戰略家康納在《超級版圖》一書中提出,未來40年的基礎設施投入將超過人類過去4000年!傳統全球化中的關稅減讓,最多能推動世界經濟增長5%,而新型全球化中的互聯互通,將推動世界經濟增長10-15%。因此,“一帶一路”給全球化提供更強勁動力,並推動改革傳統全球化,使之朝開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發展。麥肯錫諮詢公司曾經預測,如果硬件和軟件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這些沿線國家能夠成功,到2050年,“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將為全球帶來80%的GDP增量和30億新中產階層。麥肯錫也對基礎設施建設的乘數效應進行了估算,預計每1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可以創造3萬到8萬個就業崗位,新增25億美元的GDP。

美國人的事就是做生意(American business is business),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是再好不過的說明。“一帶一路”是全球最大的生意,美國怎能錯過呢?

目前,已有124個國家(以及29個國際組織)與中國政府簽署了172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算上近20個簽署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的國家,以及簽署領域合作協議的國家(如英國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投資規則備忘錄),“一帶一路”幾乎覆蓋所有176個與中國建交國家。美國反而成為“孤獨的超級大國”了!

美國人秉承“如果不能打敗對方就加入之”理念,完全可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這樣看來,“一帶一路”進入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地區,進入美國的中西部地區,通過中美省州合作,吸引美國參與,都是值得期待的。“一帶一路”着眼於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入,也可為美國帶來出口,並創造就業機會。

許多人誤將“一帶一路”當作為了應對美國的印太戰略,這其實是冷戰思維作怪。“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並不局限於沿線國家,也包括相關國家。項目也許在沿線國家,但標準、規則、資金、技術、人才是全球性的,美國企業、美國人和美元已經大量參與了“一帶一路”建設,亞投行用的也是美元。因此,美國是“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事實上的參與國家。美國是世界所有國家的鄰國。中國的智慧不會也無法排斥美國。“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全方位開放戰略,它將推動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激發新的全球市場,實現全球化從部分全球化到包容性全球化的升級。這會給美國帶來多少新機遇啊。

“一帶一路”強調“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政府服務、國際標準”,為什麼西方人感覺是中國政府工程?這是由“一帶一路”初期階段的沿線國家國情及基建本身的特殊性決定的。“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的沿線65國中,有8個最不發達國家,16個非WTO成員國,24個人類發展指數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國家,如何能“一刀切”實行歐洲倡導的高標準市場原則?那就如同讓小孩與運動健將一同賽跑,脫離實際。

中國主張,發展是解決所有難題的總鑰匙。規則當然重要,但要不斷成熟,循序漸進地形成。中國改革探索出的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經濟發展模式,正在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短板,為它們帶來基礎設施建設的第一桶金。通過養雞生蛋而非殺雞取卵,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同時培育新的市場。中國改革開放先在沿海地區試點,繼而在內陸港口城市和內陸地區試點推廣,形成經濟增長極、城市群,帶動整個中國的改革開放。現在,“一帶一路”要讓非洲市場以點帶線,以線帶片,從基礎設施(港區鐵路貿五位一體)互聯互通着手,幫助非洲獲得內生式發展動力,形成經濟發展帶,實現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共同脫貧致富。如果完全依賴市場,就好比把孩子直接扔到大海里,結果可想而知。中國通過開發區,先讓孩子在游泳池裡學會游泳,再暢遊大海。這就是“一帶一路”的做法。

西方認為中國通過“一帶一路”輸出模式,這是很大的誤解。中國模式也可稱為中國發展模式,是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結合,核心是“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既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又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創造和培育市場,最終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這種方式給那些市場經濟未充分發展起來的國家走工業化道路提供了全新的選擇,解決了市場失靈、市場失位、市場失真這些西方鼓吹的自由市場經濟所解決不了甚至不想解決的難題。比如,要致富,先修路。發展中國家自己沒錢修路,也無法從國際市場融資修路,無法實現工業化,惡性循環。中國通過開發性金融提供貸款,通過資產抵押和開發區建設幫助它們修路,中國企業長期經營,實現雙贏。這就是“一帶一路”的普遍做法。如果市場規則真的那麼靈,當今世界為什麼11億人沒有用上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讓7億人脫貧,占聯合國脫貧貢獻的七成以上,證明中國方案是有效的。脫貧致富,消除貧富差距尤其是沿海與內陸地區的貧富差距,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這就是“一帶一路”所要做的。

“一帶一路”才提出不到六年時間,前期工作中國多擔當了點,因為國有企業在基建領域具有優勢。西方企業參與不多,顯得有些焦慮,這都可以理解。中國搞好八平一整,建設開發區,築巢引鳳,西方私人資本和私企一定會紛至沓來,共同開發“一帶一路”大市場。中國第一次擔當提出這麼宏大的倡議,西方有些懷疑也屬正常,但是希望汲取美國政府的亞投行教訓,不要在懷疑中國意圖、能力、做法的觀望中失去合作的機遇。

“一帶一路”是人類的大創新。美式節省勞動力型創新,歐式節省資源型創新,摧毀了南方國家的比較優勢,形成創新陷阱,即以創新名義圈錢,導致富者更富,窮者更窮,有增長無就業,人工智能駕馭不好的話,可能加劇這一趨勢。“一帶一路”着眼於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有利於引導美國投資實體經濟而不再繼續製造金融泡沫。“一帶一路”推行包容性創新,超越傳統大國博弈,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人類新文明。

中美合作建設“一帶一路”,還關係到構建更具包容性國際體系、包容性全球化的大局。原來的國際體系主要是美國提供安全、金融公共產品,這已不適應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化了。與中國合作建設“一帶一路”,將新自由主義推動的資本導向的全球化轉變為發展導向的全球化,讓投資回歸實體經濟而不是製造越來越多的金融泡沫,這是應對民粹主義挑戰,實現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全球化的希望所在。

“一帶一路”是未來之路,只有參與才能影響其未來。美國是不應錯過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