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美貿易戰緩解,但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

2019-03-05
e.jpg

中美貿易戰暫時休戰的最後期限將在特朗普政府承諾的加征關稅未兌現的情況下成為過去。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因為特朗普政府的談判套路向來是讓緊張局勢加劇,然後同意稍作改變。我們在北美自貿2.0協議也就是“美墨加協議”的結果當中已經見識過這一點。該協議只做了很小的改動,如增加原產地規則,提高美國和墨西哥的最低工資,以及塞進第32.10條,規定協議各方與任何非市場國家談判任何自貿協定都必須相互通報。我們預計中美貿易談判也會有類似的結果。原因有幾方面。

首先,中美雙方的政治利益都要求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總統緩和貿易的緊張局勢,專註於各自的國內政治。對習近平來說,貿易戰使已經放緩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在取消任期限制並出任所有重要“領導小組”的組長後,習近平主席越來越難轉移國內對其經濟與安全政策導致美國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的批評。習近平很難達成既一個保留面子同時看上去又未受美國強迫的協議,但協議終歸是必要的,其目的是穩定中國經濟,繼續尋求到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到2049年“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另一方面,特朗普總統發動的這場貿易戰給許多人帶來負面影響,這些人,比如中小型製造商和農業部門的就業者都曾經投票支持他,前一類人尤其容易受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後一類人則容易遭受到針對性的制裁。隨着中國尋求進口俄羅斯農產品,以替代美國的大豆等農產品,特朗普貿易戰繼續延長有可能給這個價值101億美元的產業和支持他在2020年競選連任的重要群體帶來長期的不利影響。

其次,說服中國進行經濟結構改革不是幾年之內可以實現的,更不要說90天的休戰期了。美元作為最可靠的貨幣,為國內對中國輸美商品的消費提供了資金,它與以中國為基地的得到中國勞動力優勢支撐的全球生產網絡相輔相成。這預示着中短期內雙方根本無力解決它們之間的結構性差異,它需要兩國的消費習慣、製造業及各自的經濟出現實質性的轉變。

在美國,4D打印、人工智能等自動化和創新將降低國內的製造成本,取代工人並壓低工資,而這只會增加對中國廉價進口產品的需求。

與之相比,中國則需要保持其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核心地位,以實現可持續的穩定增長,創造急需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實現在“中國製造2025”戰略基礎上經濟轉型的目標。如果成功,中國將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並為助力中國高科技公司走向全球提供跳板。

第三,侵犯知識產權、強制技術轉讓和封閉市場,這些領域既難執行,也難以尋求中方的妥協。以剽竊知識產權和強制技術轉讓來說,共識可以達成,但真正的挑戰是執法。美國會讓中國法院處理這個問題嗎?又或者,中國會允許美國檢查人員在中國作業,以確保知識產權受到嚴格保護,未經完全同意技術不被轉讓嗎?

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美國不會同意並不獨立的中國法院對知識產權或技術轉讓執法。同樣,中國也不會願意讓美國的知識產權合規檢查人員出現在中國的土地上。

第四,兩國在經濟、技術、安全等若干領域互為戰略競爭對手。中國把亞太地區視為傳統的勢力範圍。隨着經濟持續增長,它將再度成為該地區的核心組織者,因為它會是所有鄰國的最大貿易夥伴。這種必然性對美國自二戰結束以來在這一地區的經濟、外交和安全主導地位形成挑戰。

在技術領域,如果“中國製造2025”戰略取得成功,那麼中國將在所有國家實力層面成為美國強大的競爭對手。美國要求貿易協議的內容包括中國放棄“中國製造2025”,對此中南海不會理睬,因為該戰略與習近平主席的“中國夢”息息相關,後者旨在實現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和人民的偉大復興。

簡言之,中美貿易戰的緩和首先顧及的是眼前而不是實質問題。美中兩國之間巨大的結構性失衡和差異將繼續存在,而且兩者會隨着未來幾年中美競爭的不斷加劇而愈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