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國艱難的經濟平衡行動

2019-02-26
a.jpg

在經過長期的投資驅動型增長後,中國終於改變了它的政策策略。由於認識到在中期內依賴信貸過度增長的代價,它現在開始着眼於減稅、進一步開放市場、更多地刺激消費而不是投資。這意味着接受在將來有較低的經濟增長率。

但是,進入這種轉變已經七個月,顯而易見的是,僅僅靠這些新的政策措施,並不足以讓經濟增長率穩定在足夠高的水平。迄今為止宣布的財政刺激措施的目標性質,以及為控制早先寬鬆政策的不良副作用所做的監管努力,都表明穩定的進程將比預期更長、更艱巨。

在經濟調整過程中,回歸舊模式的誘惑力是非常大的。不過中國領導人似乎已經認同,除非出現巨大的負面衝擊,否則不能再用打開信貸閘門來應對周期性的疲軟。

這樣一來,中國就必須採取艱難的平衡行動。它需要保持足夠高的增長速度來維護社會的穩定,同時還需要保持外部穩定,這反映在人民幣的匯率上。中國如何在政策轉型期內管理其貨幣,很可能會產生重大的全球性後果。

20年前,其他亞洲經濟體也曾面臨類似的問題。1997-1998年亞洲危機的最重要教訓就是,僵化的匯率與債務驅動的高增長是不相容的。在低成本債務的助推下,高速增長的亞洲國家企圖長期維持較高的投資率。但由於本幣繼續與急劇升值的美元掛鉤,這些國家的經常賬戶惡化,經濟增速放緩。最終,隨着資本外逃和外儲下降,它們不得不讓貨幣貶值。

全球金融危機過後,中國只有通過信貸的快速擴張,才能保持投資的高增長。為此,其總債務水平從2008年大約相當於GDP的150%,上升到了2018年的270%左右。而同期,中國的經常賬戶盈餘從相當於GDP的9%,下降到不足1%。

由於高債務水平限制了中國的政策選擇,在穩定增長方面,人民幣匯率將發揮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用貨幣貶值支撐經濟增長有着可想而知的政治阻力,加上國營部門在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增大,這些都使周期性的逆風加劇,使穩定變得愈發困難。

中國未來的增長模式也存在着不確定性,其中包括來自西方的挑戰、中國對全球貿易體系的參與,以及其新舊政策內容的前後不一。

這些不確定性反過來也會產生出負反饋循環。由於缺少優質抵押品,規避風險的貸款機構會避開私人借貸者,同時為國有部門提供隱性擔保。隨着政府試圖將增長率穩定在較低水平,國家的作用自然會加強。其他類型金融資產的不足促使儲蓄流向房地產市場,而高房價又迫使消費者借更多的錢買房,從而擠掉了消費。而且,對基礎設施投資的偏好限制了對教育,醫療保健和普惠金融等服務支出的投入,妨礙經濟生產消費者所需要的東西。

需要澄清的是,近期內中國出現崩潰或危機的風險仍然很低。儘管債務水平較高,但中國仍有大量財政和監管工具可以穩定經濟。但與所有重大的政策調整一樣,出現意外的風險也很大。最大的風險是涉及匯率管理,它目前對中國利用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形成了阻礙。

中國眼下不願放鬆貨幣政策,是因為它不希望人民幣貶值,這其中部分是出於地緣政治原因,同時也是由於它在2015年8月的匯率靈活性體驗不佳。但過去十年來債務急劇上升之後,現在的償債成本已經相當於每月貸款流的70%。降息已經刻不容緩。

如果中國做不到用放鬆貨幣的政策來補充其財政刺激措施的話,它就有可能落入類似困住上世紀90年代亞洲鄰國那樣的陷阱。對中國來說,要避免更劇烈、更動蕩的貨幣貶值,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人們對其長期經濟走勢的懷疑加深之前迅速穩定經濟增長。

中國已經開始一場重大的政策調整,其目的是讓經濟走上增長率較低但更可持續的軌道。中國領導人如何管控這一過渡,對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其採取平衡行動的表現如何也會對全球穩定產生重大影響。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China's Difficult Balancing Act”(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