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人民幣不是打貿易戰的武器

2018-09-11

RMB.jpg

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在繼續升級。到目前為止,美國已經對中國鋼鋁產品加征關稅,這導致中國採取報復行動,在春季對美國30億美元出口產品相應提高了關稅。
目前受雙邊高額關稅影響的貿易總額為1060億美元,涵蓋的產品包括不同類目,如大豆、半導體、鐵路車輛、杏仁和雙肩背包。

貿易上的這種對抗並沒有讓談判有所成就,因此,美國打算再次提高賭注,從9月份開始對中國的另外2000億美元進口商品徵收25%的關稅。

到目前為止,貿易行動的焦點一直是增加商品的進口成本。但對中國來說,保持等額同步加稅正變得困難,因為中國企業從美國進口的產品不如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多。

中國政府將意識到等額同步加征關稅是不可能的,因此它將認真回到談判桌前,解決美國301條款所涉及的問題,包括知識產權問題和強制技術轉讓。

然而,這一樂觀場景可能根本無法成為現實。僅僅因為中國不能繼續採取與美國同步的關稅行動並不意味着它沒有可用的槓桿。

正如大衛·鮑德溫在他1985年的《經濟治國術》一書中所指出的,各國的經濟工具箱中有各式各樣的選擇。雖然當時的主要焦點是將制裁作為武裝對抗以外的“武器”,但他強調國家也可以利用其他經濟手段來實現外交政策目的。

其中一個手段就是使用貨幣政策,包括調整國家貨幣的價值。

匯率調整並不是外科手術工具,它是一種鈍器,影響着經濟中與每個貿易夥伴往來的每一項商品的價值,因此不像人們期待的那樣被頻繁使用。但匯率在貿易中也可以有實用性,因為較低的匯率會讓出口的產品更便宜。在貿易戰中,匯率變動可以用來抵銷關稅的增加。

但貨幣貶值同時也提高了進口成本。鑒於中國企業在整個亞洲供應鏈的融入狀況,人民幣貶值不會自動產生收益。許多在中國為國內市場和海外消費者生產組裝的產品,所使用的都是在全球範圍採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人民幣貶值會提高這些商品的價格,抵銷任何出口成本的削減。

雖然匯率變動的效果不一而同,但近年美國政府一直擔心中國把人民幣貶值作為一種經濟方略。按美國法律要求,美國財政部每半年要就主要貿易夥伴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匯率政策提交報告。

大選期間,唐納德·特朗普承諾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這種認定會引發美國的一系列經濟制裁。但當選之後,他的政府卻沒有這麼做。

然而關稅的推出恰好碰上人民幣匯率下跌,許多評論人士因此懷疑中國政府是否已經明令干預外匯市場,以應對貿易戰造成的損失。

不過,貨幣貶值也可以被視為貿易戰不斷升級的天然副產品。隨着全球經濟進入未知水域——兩個最大的國家對價值數千億美元商品互征關稅,而且近期還可能增加——它的附帶破壞可能是巨大的。在這種情況下,外匯交易商和普通企業的運作都給人民幣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作為回應,中國政府似乎正試圖穩定局勢,而不是讓人民幣繼續貶值。中國人民銀行已經恢復使用反周期操作法,盡量保持人民幣的相對固定。

所以,中國政府固然可以把人民幣貶值作為經濟工具來應對不斷升級的貿易衝突,但目前看來它已經把這一選項排除出它的討論範圍。

將人民幣排除在政策選項之外並不代表中國不再有反擊美方行動的考慮。雖然除了另外約600億美元商品,中國已經無法再對同等金額的商品加征關稅,但在其他方面中國仍有相當大的能力干擾貿易。

例如,中國可以把注意力集中於美國的服務出口,這相當可觀。中國政府官員可能會格外注意美國在中國的文書、執照、許可證等業務。進口到中國的所有美國商品都有可能受到額外安全檢查,而且也許需要數周之久。

總而言之,即使不考慮調整人民幣匯率這種生硬的手段,中國仍然有很大的選擇餘地進行報復。

對全球經濟來說不幸的是,雙方似乎沒有一個明確的出口來解決它們的爭端,而是選擇繼續加大壓力,以期對方的讓步。在此期間,經濟方略工具箱中還有許多選項可以使用,這意味着這場衝突可能要持續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