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陳天宗 前美國駐亞洲開發銀行代表

中美如何釋放金融科技的好處

2018-05-04
a.jpg
圖片來源:www.cafecredit.com

中國和美國總是抱負不凡,這是好事。如今的競賽是看誰將在人工智能、超級計算、生物技術和太空等領域領導世界。如果這兩個最大經濟強國之間的較量是力爭上遊,而不是逐底競爭,那麼說到包容性措施和廣泛的影響,它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也是如此。創新型金融科技的開發與應用正在顛覆傳統的銀行業和融資方式,並開始讓企業、行業和個人的互動發生轉變。

從替代性金融平台、比特幣和以太坊等數字加密貨幣,以及進行“代幣”分配的眾籌新手段ICO,到把我們帶入無現金社會的演進中的移動支付,金融科技的語言和震蕩似乎無可阻擋。在中國和美國莫不是如此。

根據諮詢公司安永2017年的報告,中國金融科技採納率已屬最高之列。報告發現,中國69%的活躍型數字化消費者使用金融科技服務,而美國為33%。據麥肯錫諮詢公司的報告,到2015年底,中國金融科技業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8萬億美元,其中支付業務貢獻率接近90%。

此外,中國金融科技領域達成的交易、特別是金融科技IPO因其規模而不斷掀起波瀾。在亞洲,大部分風險資本都流入了中國,尤其是幾個大型科技公司。我的同事傑克遜·穆勒(米爾肯學會金融市場中心副主任,該學會是一家旨在增加對金融市場了解的無黨派機構)指出,即使鄰國努力把自己定位為金融科技中心,情況也依然如此。例如,2016年全球的金融科技風投總額為136億美元,其中45億美元是阿里巴巴集團下屬的螞蟻金服的融資。根據畢馬威的數據,僅這一筆交易就佔到當年亞洲金融科技融資總額的一半以上。

私人資本的湧入導致好幾家中國金融科技公司上市。2017年在美國上市的十幾家金融科技公司當中有六家來自中國。中國最大在線貸款機構之一“趣店”的IPO融資達到約9億美元,中國在線保險公司“眾安”在香港融資15億美元。

如此多的資本流向亞洲,以至於亞洲投資者對初創企業的投資幾乎與美國投資者旗鼓相當。據《華爾街日報》的分析,亞洲投資者對初創企業的投資佔去年全球1540億美元風投總額的40%,大大高於十年前的5%。僅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就佔全球風投的1/4以上,美國投資者則佔到接近一半。

但除了成百上千萬美元吸引眼球的投資和收購,金融科技對中美兩國民眾來說究竟意味着什麼呢?當前對金融科技的評估必須不僅僅局限於計算財富的創造、用戶數量和預測技術潛力。金融科技評估還必須包括衡量它給人們帶來什麼幫助。我們決不能忘記,在金融科技炒作之外,還存在着人的因素和金融技術所擁有的益處。

對決策者和企業家而言,解決數字鴻溝和利用金融科技力量,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們具有提高獲取資本的水平和增加金融包容性的綜合能力。例如中國兩個最大移動支付平台微信和支付寶,它們引以為榮的是自己影響了中國廣大的農村人口。阿里巴巴計劃到2019年投資16億美元,建立1000個縣級和10萬個村級服務中心,幫助農村居民聯網並創辦自己的網店。據報道,這一計劃已經使大約3萬個村莊受益。

據中國艾瑞諮詢公司估計,2016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的金額增加了兩倍,達38萬億人民幣(5.5萬億美元)。其中佔市場主導地位的是微信支付和由螞蟻金服運營的支付服務——支付寶。而據全球性公司佛羅斯特研究(Forrester Research)的數據,美國移動支付當年增長39%,達1120億美元,瓜分市場的主要是蘋果、谷歌、三星和PayPal等幾個競爭對手。

然而,與金融朝數字化方向轉變有諸多好處一樣,金融演變對現有商業模式和流程也形成挑戰。還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威脅,就是技術進步也許只會導致更大的排斥,而不是使金融體系適用於所有人。Mistletoe(一家以初創企業和創業生態系統為對象的孵化器公司)的創始人兼投資人孫泰藏告訴我,他的公司對金融科技的創新力量堅信不移,但公司也意識到,這些技術有可能進一步加劇我們社會中業已擴大的收入差距。他說:“作為企業家和創新設計者,我們需要認識到,在這個日益技術自主的時代,我們在建設一個對所有人保持共情和包容的社會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包容性在全球不平等加劇的時代將是一個關鍵性問題。在中國不久前舉行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宣布國家承諾修改廢止“有悖於激勵創新”的規章制度,承諾增加高速寬帶和免費互聯網的接入。可以理解,中國正着眼於推動“數字中國”的發展和擴大金融包容性。擴大獲得金融平台和數字產品的渠道,可以使數千萬農民、小型創業者和小企業所有者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

然而人們也擔心,如果不加以控制,金融創新也會讓這些人的生活向消極方向急劇轉變。傑克遜·穆勒就表示,“中國最初對規範創新平台、服務和模式的自由放任態度,導致了點對點借貸平台和數字加密貨幣使用的無節制增長,最終引發了嚴重的欺詐和金融危害,進而迫使政府進行干預”。

重要的是,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要讓金融科技產生持久的好處,唯有創建並維持一個適當的生態系統,既解決監管者的關切,也讓創新者最重要的是讓消費者獲益。金融科技成功真正的衡量標準不應該是交易的規模或數量,而應該是視野的擴大。這也應當成為美中兩國的抱負所在:讓金融科技無限的好處向所有人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