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趙天一 紐約大學紐約校區華盛頓廣場在讀碩士研究生

中國的雙軌制外國商業政策——全球化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共存

2017-12-26
S3.gif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致辭。(路透社)

繼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結束了對中國北京的首次國事訪問後,中國政府旋即於11月10日宣布,中國將放鬆或取消針對外國公司在中國金融市場的投資限制。

根據中國官方媒體新華通訊社的報道,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宣布了這項新政策:“外國企業在證券、基金和期貨行業合資公司的投資比例將被允許提高至51%”,同時“這一上限將在三年內逐步取消”。此前,外國投資的比例上限為49%,因此這一決定對於外國投資者來說大為出乎意料。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執行官孫瑋12月8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的採訪中表達了激動之情:“這一決定對於摩根士丹利來說實在是一個大好消息,這讓我們能夠獲得管理控制權並擴大經營。我們急切地想看到具體政策的出台,顯然我們也將遵守這些規定。”

這一決定被普遍視為中美兩國在特朗普總統對北京進行歷史性訪問期間達成的諸多共識之一。同時,外界也相信這項政策是中國在維護並推動全球化進程道路上邁出的新一步,而這完美響應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早些時候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的演講主旨。

IMF的數據顯示,直到2015年,中國都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年均增長率高達10%。眼下,中國的經濟增速與往日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彭博在2017年發佈的一份報告中稱:“中國經濟在下半年出現了進一步放緩的跡象,房地產市場管控、過度借貸以及工業產能過剩的負面效果開始顯現。”隨着經濟增速大幅放緩,對於外國投資者來說,中國刺激外國投資政策背後的真正意圖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曖昧不清。中國政府意在達成與外國投資者的雙贏局面?還是僅僅試圖將外國投資作為一項工具來刺激國內經濟,並最終為特定行業的中國企業(如資源和科技業)創立一個過度保護、排外、毫無競爭可言的環境?

外國直接投資(FDI)於1978年的經濟改革中被引入中國。當時,中國總體上鼓勵外國直接投資,這不僅僅是因為外國直接投資有益於經濟的恢複發展,同時外國直接投資也為大量中國企業設立了行業範式並提供了寶貴經驗。在2001年加入WTO時,中國同意對外國貨物與服務業一視同仁,這被稱為“國民待遇”。但一位《彭博視點》記者寫道,“海外公司都心知肚明”,中國“從未真正遵守過這些承諾”。他認為外國投資者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大批行業或設立了限制,或根本無法涉足,例如演藝團體和外國人壽保險公司依然被限制在低級合伙人的地位”。

一方面,中國的規章制度已經開始向外國投資者敞開了大門;但另一方面,在很多外國投資者看來,中國的規章制度依然傾向於保護本國特定行業的發展。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Michael Clauss)在接受CNBC的採訪中談到了中國日益加劇的貿易保護主義敘事:“服務業基本上禁止外資涉足。很多願意在中國生產、在中國設廠的公司都被迫進行合資。”儘管服務業存在諸多管制,但中國最臭名昭著的貿易保護主義或許是來自數字技術領域。通過禁止臉書和推特等流行的外國網站和應用程序在中國運行,中國已經創建出了一個獨裁式的“網絡主權”,在這裡中國本土的網絡公司,如騰訊和阿里巴巴,得以快速發展並最終成為網絡巨頭。

中國已經意識到,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對於發展經濟來說必不可少,這帶來了新的開放政策。正如《南華早報》指出的那樣:“外國投資企業為中國第二產業創造了超過20%的銷售額、就業機會和附加值……第二產業的外國投資企業單是通過獨立運營就為中國經濟增長貢獻了約10個百分點。”但是,正是在外國投資者的幫助下,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它同時也開始變得越來越野心勃勃,想要在特定行業發展自己的強項和能力。

正如一句諺語所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在特定行業發展國家實力,尤其是那些西方國家已經發展成熟的行業,中國領導人已經意識到,若想避免在發展初期就被外國企業擊潰,在一個競爭較弱的環境中培育本土企業至關重要。

當前,與其依賴外國企業獲取利潤,中國正在謀求在世界市場上擁有更大的影響力。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外國商業政策推行了雙軌制戰略:在擁抱全球化的同時,加強貿易保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