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國摒棄設定經濟增長指標

2017-11-29
S1.jpg

在中共十九大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摒棄了長久以來為中國經濟設定GDP年度增長目標的傳統做法。最重要的是,這一轉變反映出中國已經意識到改變過去30年單純追求超高速經濟增長的必要性。然而,這一政策轉型或許同時表明,中共高層想要最大限度地削弱地方官員的激勵機制。在這一不當機制下,地方官員扭曲經濟數據,上馬不可持續發展項目,以完成中央政府設定的目標。 單看這一轉變,我們不應期待中國不再設定經濟增長指標的做法會給全球市場帶來重大影響。相反我們應當明白,這一轉變只是全球經濟增速普遍放緩的一個表徵。

從鄧小平時代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GDP以年均10%的速度保持增長。中央政府每年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反映了這一現實,雖然國外經濟學家通常對這一數據的準確性表示懷疑。但沒有哪個國家能永遠做到每十年就讓經濟總量翻番。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減緩,直至降到當前的6.5%左右。中國經濟增長的這種減速其實是無可避免的。在任何一個國家,隨着財富累積,投資渠道的飽和必然令經濟增速趨於放緩。

但中國僅是全球經濟增速普遍放緩大圖景中的一個例子。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增速似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持續減緩,而發展中國家自2008年以來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長的大部分。與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頭十年相比,眼下的全球經濟發展相對疲軟,工業產品市場過度飽和,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在這種情況下,期待中國經濟能夠持續以曾經的高速態勢發展實在是不合邏輯。舉個例子,即便是中國能夠製造出更多的鋼鐵,又有誰能購買呢?中國正在試圖出口部分製造業產能,以應對困擾其多年的產能過剩問題。

改變設定經濟增長硬指標的做法似乎是出於對這種現實的理性認識,但這同時或許會對中央政府與地方中共官員的關係產生影響。在中國,地方中共官員長久以來一直對其轄下的地方經濟發展擁有巨大話語權。他們落實中央政府經濟增長指標的能力極大地左右着他們在黨內的晉陞機會。在這種激勵機制下,地方官員通常會上馬無用的發展項目,以粉飾經濟增長數據,如江蘇省臭名昭著的造價高達1140萬美元的15層河豚雕塑。同時,地方政府還會通過大舉借債來為這些項目提供資金,而高企的地方債是眼下中國經濟不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個人貪慾,完成經濟增長指標或許也是地方官員越來越多地非法攫取國家用地上馬開發項目的原因之一。這些征地行為是執政的中共與中國農村人口之間的主要矛盾之一,或許也是農民抗議的最主要原因,包括被全球媒體大肆報道的2011年和2016年烏坎事件。如何弱化這些社會動蕩誘因似乎是習近平及其黨內盟友的主要困擾,這或許也是中共摒棄設定不可持續經濟增長指標的次要原因。

此外,一直以來地方官員都擁有極大的動力扭曲轄下省份的經濟數據。而缺乏其治下國家的準確經濟數據,反而妨礙了中央政府的工作。眼下針對中國軍隊開展的反腐行動似乎印證了這種說法,習近平正在尋求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官員的掌控,好讓腐敗的官僚機構變得更有效率。

總而言之,中央政府不再設定經濟增長指標的做法,與其說是經濟政策的激進轉型,不如說是認識到了新常態的必要性。中國無法令經濟增速持續保持以兩位數的增長,而試圖維持這種態勢只會讓中國經濟陷入不穩定的境地。多年以來,投資者們早已意識到中國經濟增長將持續呈現逐步放緩的態勢,因此這一政策轉型不會給全球市場帶來劇烈影響。

然而,不再設定經濟增長硬指標的做法是否意味着中國政府同時摒棄了經濟刺激,這還有待觀察。自2008年以來,中國政府的赤字開支一直是拉動全球經濟需求的主要引擎之一。如果不再設定經濟增長指標意味着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開始減少赤字開支,那麼全球經濟將失去一個重要支撐點。隨着美聯儲開始收縮量化寬鬆政策,眼下也沒有其他國家能夠填補需求下滑的不足,這種轉型或許會給全球經濟帶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