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特朗普「美國優先」即將引發貿易摩擦

2017-08-02
S1.jpg

隨着特朗普政府的首次美中全面經濟對話在華盛頓收場,它最後只達成了三個“No”:取消新聞發佈會,沒有聯合聲明,沒有關於彼此市場准入的新公告。

簡單的情形就是,全面經濟對話為美中貿易的重大衝突鋪平了道路。不過,儘管政治措辭強硬,但至少經濟現實並不支持這種觀點。

更微妙的場景是,特朗普政府因貿易逆差下降緩慢(也許還有朝鮮地緣政治問題)打算讓中美經濟對話難堪,但它同時又希望對話為即將到來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談判和貿易審議投石問路,發揮“示範效應”。

從貿易實用主義到摩擦

事實上,全面經濟對話的陰影不久之前已經浮現。4月初“習特會”之後,美中宣布了一個百日行動計劃,以緩解兩國緊張的貿易關係。但僅僅兩個星期過後,特朗普就簽署總統備忘錄,指示商務部長羅斯根據1962年《貿易拓展法案》調查鋼鐵進口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特朗普訪法歸來後,繼續給事件加溫。“他們傾銷鋼鐵,破壞我們的鋼鐵業,”全面經濟對話舉行的當晚他說。“他們搞了幾十年,我正在制止它。有兩個辦法:配額和關稅。也許我都會用到。”

儘管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警告說,美國令人不安的事態發展可能導致兩國關係脫軌,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仍火上澆油地表示,他將為特朗普提供各種基於國家安全理由限制鋼鐵進口的備選方案。

這些方案正是全面經濟對話舉行之前特朗普聲明中提到過的,其中包括實行進口配額,對進口產品徵收關稅,或通過談判達成更具限制性的貿易協定。

重要的是必須知道,鋼鐵莫名其妙地成為國家安全威脅,這不僅是中美雙邊問題,而是一個多邊挑戰。

鋼鐵成為國家安全威脅

由於鋼鐵突然變成“國家安全”問題,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被捲入這場危機。到6月中,歐洲北約國家的領導人也參與進來。他們發起非同尋常的遊說運動,反對美國對進口鋼鐵可能實施的制裁。他們表示,這會使美國的盟友受到比中國更大的打擊。結果是,憂心忡忡的德國、荷蘭等北約領導人向馬蒂斯而不是商務部長羅斯陳述情況,馬蒂斯則向白宮轉達他們的擔心。

在白宮,這一問題重新激起貿易強硬派之間由來已久的分歧,這些人包括特朗普的貿易及產業政策負責人彼得·納瓦羅,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曾任美國鋼鐵巨頭紐柯公司CEO、主張實行高關稅的貿易顧問丹·迪米科,商業上更友善的前高盛公司高管、財政部長史蒂芬·努欽,以及力主克制的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加里·科恩。

華盛頓在歐洲的北約盟友對國家安全之說並不買賬。所以,如果特朗普政府把語言變成行動,一些歐盟領導人將準備報復。

在北美,美國的NAFTA夥伴密切關注着這場崩潰。如果特朗普政府打算把鋼鐵當作國家安全威脅,加拿大和墨西哥十分清楚,它的真正焦點很快將是NAFTA,而不只是中國或德國。

中國目前鋼產量約佔全球的一半,但它在美國市場份額極低,只有不到2%。在美國,最大鋼鐵來源是華盛頓的NAFTA夥伴加拿大(市場份額接近17%)和墨西哥(近9%),以及東亞巨頭韓國(12%)和日本(近7%),還有巴西、土耳其、俄羅斯、德國、台灣、越南,之後才是中國。

所以,如果特朗普橫下一條心要對鋼鐵加稅,那也是美國的NAFTA夥伴首當其衝。但如果特朗普打算把目標擴大到進口鋁、半導體、紙張和家用電器,中國和其他主要對美出口國就會成為靶子。

何時採取何種行動

最近,在與參議院財政委員會成員舉行的閉門會上,商務部長羅斯似乎力主打一場鋼鐵貿易戰,但他在調查說明中並未給出時間框架。按規定,他有270天時間向特朗普提交報告,這意味着會在短期內任何時候,或者秋末以前。

目前,如果羅斯發現進口鋼鐵有可能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特朗普就必須在3個月內決定是否同意羅斯的調查結果,同時決定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但備受期待的NAFTA談判會推進的更快。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最近宣布的談判目標,美方的主要目的是減少貿易逆差。讓自由貿易倡導者們感到痛心的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目標很少涉及爭端解決機制、知識產權、原產地規則等爭議性問題。讓他們感到欣慰的是,貿易代表辦公室的目標是建立在現有協議之上,其中包括WTO的措施,以及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的某些協議內容(特朗普上任第一天就把該協議廢棄了)。

然而,NAFTA談判很可能既漫長又充滿火藥味。更重要的是,無論對懸而未決的其他貿易審查(針對韓國),還是對歐洲(特別是德國)和亞洲(中國和日本)所謂的“逆差罪犯”,NAFTA的目標都可能成為範本。

計劃中的鋼鐵進口關稅,或許能說明白宮的績效。大選期間,特朗普說要徵收45%的關稅。過去幾個月里,他的團隊提出把關稅定在10%。但最近在白宮會見22位主要政府官員時,特朗普明確表示希望徵收20%的關稅,雖然其中差不多20個人表示反對。

如果這樣的話,為什麼特朗普要對抗多數人的意見呢?

時不我待

特朗普總統的關注點從來不是美國的中間派,而是靠選舉團使他獲勝的選區,以及他得到這些選區支持的競選目標,尤其是要消滅貿易逆差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

時機尤為重要。過去幾個月來,共和黨人兩次未能廢除奧巴馬醫改法案,而特朗普政府的稅改計劃也在國會陷入僵局。

中期內,特別檢察官穆勒的調查也許會破壞特朗普的政治前途。短期內,它會讓所有有賴國會支持的改革複雜化。不過,調查不大可能束縛特朗普在貿易政策上的手腳,因為貿易政策可以通過行政權力實施。

這也許就是第一次中美經濟對話期間,特朗普總統火上澆油的原因。他需要盡人皆知的短期勝利來安撫他的選民,來恢復政府的信譽,哪怕這意味着疏遠美國長期的歐洲北約夥伴、北美的NAFTA夥伴、東亞夥伴韓國和日本,以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