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周世儉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中美經貿關係進入多事之秋

2017-01-23
S6.jpg

近年中美雙邊貿易發展勢頭有所減弱。

根據中方統計,2015年中美貿易總額為5583億美元,比2014年微幅增長0.58%。中國對美出口4095億美元,年增3.4%。而根據美方統計,當年美中貿易總額為5981億美元,與2014年相比增長1.25%,其中美國對華出口1162億美元,是2009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6.3%)。

根據中方統計,2016年1-10月,中美雙邊貿易額為4180.3億美元,同比下降9.1%。中國對美出口為3125.7億美元,下降8%;中國從美國進口為1054.6億美元,下降12.2%。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2071億美元,下降5.6%。根據美方統計,2016年1-10月,美中貿易總額4884.9億美元,同比下降5.4%。美國對中國出口920.3億美元,下降3.5%;美國從中國進口3964.6億美元,下降5.8%。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3044.3億美元,下降6.5%,比上半年情況略有改善。

(1)對華貿易逆差

多年來,美國對華始終存在巨額貿易逆差。2014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3426億美元,佔美國總貿易逆差的50.6%。2015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3657億美元,佔美國7371億美元總貿易逆差的49.6%。2016年上半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1610億美元,占其3483億美元總貿易逆差的46.2%,略有下降。

美國的貿易逆差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競爭型逆差,日本的汽車和歐洲的空客飛機對美國的同類產業構成威脅,而且處理起來必須慎之又慎。其次是資源型逆差,美國從美洲和中東地區進口大量原油,從非洲和亞洲地區進口大量礦產資源,這是其貿易逆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難以解決。第三是補充型逆差,美國從中國、東亞和東南亞進口日用消費品,作為經濟、產業結構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補充,這對美國是有利的。

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大多是物美價廉的日用消費品,它有助於緩解美國的通貨膨脹,使中低收入人群獲益。

傳統貿易分析方法無法解釋當前的貿易失衡。

首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約70%的在華海外投資來自東亞。曾導致其他東亞經濟體與美國之間出現貿易逆差的產品,現在是在中國內地製造,從而產生了“貿易平衡轉移效應”。這些產品的大部分零部件來自東亞,它們不是“中國製造”,而是“東亞地區製造”,這部分產品的出口收入是由東亞地區分享,而不是中國獨享。但根據原產地原則,這些出口到美國的產品的所有價值都算到了中國頭上。其實中美貿易不能簡單看成雙邊貿易,它是多邊貿易,是美國與東亞地區之間的貿易。

其次,中美貿易的一個突出特點是60%屬於加工貿易。中國只通過加工分得利潤的很小一部分。美國進口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的利潤份額遠大於中國製造商和出口商的份額。因此會有“中國順差,美國獲利”的現象。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查爾斯·卡德萊克所說,根據原產地原則,美國一隻蘋果手機的178美元製造成本是計在中國賬下,因為中國是最後組裝地,但中國從每部手機得到的附加值只有6.5美元。

美國從1971年起出現貿易逆差,已延續46年。根據美國海關的統計,美國對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逆差。不應該把所有怨氣都撒向人民幣匯率。相反,這是經濟全球化、產業調整和大規模國際分工的自然結果,是一個無法逆轉的結構性問題。

(2)人民幣匯率問題

多年來,歷屆美國政府一直迫使其貿易夥伴的貨幣升值,以減少貿易逆差。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對德國馬克、80年代中期對日元、80年代末期對新台幣,以及90年代早期對韓元都是這麼做的。新世紀伊始,美國同樣強壓人民幣大幅升值。但結果如何呢?這些年來,美國與德國、日本、台灣地區、韓國和中國仍然保持着貿易逆差,從來也沒扭轉過。2015年,美國的貿易逆差對德國達742億美元,對日本686億美元,對台灣地區148億美元,對韓國283億美元,對中國是3657億美元。

再以中國為例。從2005年7月到2016年8月初,人民幣升值36%,而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從2016億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3657億美元,增長了81.4%。

這些事實說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貿易順差或逆差,與其匯率並無太大關係。匯率不是決定性因素。相反,逆差或順差只是一種交易活動,是基於市場的比較優勢使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品競爭力取決於一系列因素。為減少自身貿易逆差而簡單強迫對手將貨幣升值,是一種傳統的狹隘的國際貿易思維。時代變了,情況日益複雜,這種傳統思維必須調整更新。

經過11年的匯率改革,人民幣匯率已經基本上靠市場決定。匯率浮動區間從最初的0.3%,增加到0.5%、1%、2%和現在的3%。過去半年裡,人民幣匯率再次盯住一攬子貨幣,基本上保持了穩定。眼下人們更多關注的是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而忽視了其對日元、歐元和英鎊不同程度的升值。

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主要原因不在人民幣,而在美元自身。2016年10月10日,美元指數突破97,次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6.7098。11月15日,美元指數超過100,11月16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6.8592。12月22日,美元指數上升到103.36,達2002年以來14年內的最高點,次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6.9463。面對美元大幅升值,許多發展中國家貨幣都遭遇了比較劇烈的貶值,相比之下人民幣的波動卻相對溫和。這是公認且不容歪曲的事實。

2016年10月1日,IMF正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籃子,成為它的五種儲備貨幣之一。這是對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得到廣泛使用的認可。

2017年中美經貿關係將進入多事之秋。

有強烈保護主義色彩的特朗普團隊上台後,將不可避免地在全球推行貿易保護主義,並註定遭到世界各國的反對和報復。其結果將是害人害己,讓世界經濟倒退。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上世紀30年代,美國陷入大蕭條,胡佛總統大幅增加進口關稅,以保護國內產業,遭到世界其他國家的反對。當商品不能自由跨越國界的時候,軍隊就會跨越國界。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

中國無意發動一場貿易戰,也不懼怕貿易戰。在中美經濟交流的44年里,只發生過一次貿易戰,即1983年的紡織品貿易爭端。它最終以美國政府讓步收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1983年的GDP不到美國的5%,2015年已經是美國的61%。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33年前的那個中國,任何美國政府都不得小覷。2015年,中國進口了美國銷往海外22%的棉花、56%的大豆、26%的波音飛機和33%賣給其他國家的通用汽車。這些產品的替代品是可以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的,美國對此心知肚明。

對話比對抗好,合作比摩擦好。中國和美國互為對方的大市場。2010年以來,中國一直是美國農產品的最大市場。特朗普任命一位農業州的州長擔任美國駐華大使,就是希望促進對中國的農業出口。

中國成為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已有時日。2015年,(按美方統計)美中貿易額為5981億美元,佔美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6%。如果加上香港和澳門,美中貿易額則達到6426億美元,佔美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7.2%。

這也就是說,美國同樣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2015年,(按中方統計)中美貿易額為5583億美元,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4.3%。中國對美國出口409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8%。如果加上經由香港的出口,則出口額達4819億美元,佔中國出口總額的21.2%。2012年以來,美國已經超過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

中美經貿合作前景廣闊,既有巨大的機遇,也有嚴峻的挑戰。兩國合則兩利,爭則兩敗。兩國政府應本着互利共贏的精神,加強對話與合作,這不僅有利於中美兩國人民,也將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