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輸出產能可以挽救中國經濟嗎?

2016-02-22

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了促進海外貿易與投資交易的新口號,叫“產能合作”。彼時中國經濟開始面臨大麻煩,製造業利潤下滑,國內金融市場泡沫隨時會破滅。其實,中國眼下尋求輸出過剩生產能力,就是為了應付它所面臨的經濟困境。一方面,輸出過剩產能是中國繼英美國家之後成為成熟工業強國的有力跡象。然而全球經濟狀況又表明,中國也許無法靠輸出來擺脫當前的危機。

China-economy.jpg

一個國家投資海外工廠、機器等產業資本,就是輸出它的工業產能,如某家中國公司用自己的資金和機器在埃塞俄比亞開辦工廠。我們知道,中國正在檢視過去一年政府達成的國際協議和聲明,好藉此輸出它的過剩產能。2015年5月,中國政府宣布了一項700億美元的閑置產能輸出計劃,涉及行業包括鐵路建設和電信技術。在(李克強)通過拉美之行到訪巴西、智利、秘魯和哥倫比亞期間,官員和國家通訊社對這一新計劃進行了大規模宣傳。接下來這一年裡,中國宣布了更多風投計劃,涉及的國家從哈薩克斯坦遠至埃塞俄比亞。最近,中國與沙特簽署諒解備忘錄,承諾共同實施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包括進行工業產能方面的合作。

中國產能合作倡議中所強調的那些重點優先行業,都患有產能過剩的痼疾,這其中包括鋼鐵、建材、電力基礎設施和鐵路設施製造。經過最近幾十年的經濟崛起,中國已成為眾多工業產品的全球領先製造商。如今,全球的需求無法跟上中國鋼鐵等商品的生產能力,導致這些商品價格急劇下滑。通過輸出在國內條件下無法盈利的過剩產能,中國希望緩解部分產業壓力。

無疑,在海外進行資本投資會幫助中國提升國際影響力。產能輸出是中國“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等倡議的關鍵組成部分,而且大多數國家都歡迎中國的投資。假如中國的建築設備不能在中國投入使用,那麼,它完全可以被用來進行中亞的基礎設施發展,進而為中國商品打開市場,促進對地方經濟的滲透。

輸出過剩商品和產業資本,是發達經濟體應對國內市場飽和與投資機會下降的傳統戰略。列寧有個著名觀點,即正是由於輸出過剩產能的爭鬥,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催生出了帝國主義。英國和美國上升為全球霸主的時候,都遵循了這一路徑,都成為為全球提供工業與金融資本的債權國。在經濟實力占強的地方,政治影響通常如影隨形;在資本無法自我進入的地方,武力就會來開道。

鑒於這些歷史先例,中國向資本輸出國的轉變,意味着其工業實力的成熟,它的國際影響力也會不斷擴大。中國和今日美國所處的位置,與20世紀初英國和崛起的美國所處的位置極為相似,雖然這當中也有顯著差異。外國投資仍然極不對稱,發達國家的金額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1980年到2008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美、日、歐)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從5000億美元增加到近14萬億美元。這段時期快結束時,這些企業的海外僱員和銷售數字已經超過國內。發展中國家企業也增加了對外投資,但累計金額不及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一。僅有1600萬人口的荷蘭,它的海外投資額就超過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總和。

除開影響的中國國際實力與聲譽不談,人們有充分理由懷疑輸出過剩產能可以在短期內挽救中國經濟。我在早些時候的文章里寫過,當前 的經濟困境反映了一種獨特的結構狀態,沒有全球資本某種形式上的大破滅、大貶值,這種狀態是不會消失的。

問題是,中國試圖通過輸出來逃離的這場本地危機,部分是由全球性商品過剩引起的。把過剩產能轉移到國外並不能緩解當前眾多主要產品全球性的供過於求,除非當地市場恰好與國際動向嚴重隔離。像中國重要貿易夥伴巴西這樣的國家,也正經歷着價格崩潰,因此,很難相信這一戰略有用武之地。簡單說就是,如果沒人購買產品,那在巴西建造中國人的工廠並不一定有利可圖。

與歷史上的同類國家一樣,中國開始成長為一個經濟強國,但它趕上了經濟出現嚴重動蕩與不確定的時期。當前的困難局面會如何衝擊中國的崛起尚待觀察。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期待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繼續增長,以便與其政治影響力的上升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