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人民幣納入SDR的意義與挑戰

2016-01-0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12月1日宣布,人民幣符合IMF“自由使用”標準,可正式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從2016年10月1日起生效。

人民幣“入籃”基本上確立了中國在全球市場上的大國經濟地位,對中國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不僅能夠幫助中國在全世界展示國家經濟實力及金融實力,有利於增加各國央行和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產的需求,也是全球各國對中國幾十年來市場經濟改革成績的肯定,將有利於全面推動中國未來的金融改革。同時,人民幣“入籃”不僅有利於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也開創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新局面,讓SDR貨幣籃子更具代表性和合法性。

更為重要的是,在當前的條件下,人民幣“入籃”也意味着在人民幣沒有完全自由可兌換、資本項沒有完全放開的情況下,掃除了全球各國央行持有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技術障礙,增強了人民幣在跨境交易和投資結算等方面的國際地位,有利於降低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融資成本,推進資本賬戶開放進程,減少要求人民幣完全自由可兌換可能受到國際市場衝擊的巨大風險。

同時,人民幣“入籃”也意味着人民幣開始要承擔國際市場大國的責任,比如需要進一步推動中國金融改革,讓匯率制度更具有彈性、央行貨幣政策更具有獨立性、資本賬戶更為開放等。中國政府將在人民幣管理、與投資者及世界交流等方面作出更多改變,境外市場對中國的金融改革及人民幣管理會提出更多的要求。這有利於提升人民幣的內在價值及外在價值,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入籃”後,全球最為關注的問題是,各國央行及國際市場的投資者對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需求有多大?有分析認為,如果以人民幣“入籃”權重10.92%來計算,各國央行對人民幣儲備資產的需求能達到6600億美元左右。但是,這些只是潛在的需求,不是現實的需求,全球市場對人民幣的潛在需求不一定會全部轉化為境外各國央行所持有的外匯儲備。這種潛在的需求要轉化為現實的需求,需要中國政府今後在各方面作更多的努力。

人民幣“入籃”後,有兩個問題需要回答。一是人民幣“入籃”後,對中國的金融市場來說是利好還是利空?從長期來說,人民幣“入籃”對中國經濟及金融改革來說是一項重大利好。但是,從短期來說,其影響及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則是心理因素大於實質因素。因為SDR只是IMF為保障世界流動性所創立的記賬單位,並非真正的貨幣,使用時必須先兌換成籃子內的國別貨幣,不能直接用於支付結算。所以,人民幣“入籃”後,說境外市場對人民幣需求增加,只是按照人民幣在SDR籃子中的權重來計算,但作為儲備貨幣的人民幣實際需求有多大是相當不確定的,它取決於未來各國央行和投資者對人民幣未來趨勢的判斷。所以,人民幣納入SDR的短期影響不應該高估。

二是人民幣“入籃”後,是不是如不少境外分析的那樣,隨着境外對人民幣需求的增加,人民幣又會回到單邊升值的軌道上?從現實的市場情況來看,市場反應正好相反。11月份以來,人民幣離岸(CNH)和在岸(CNY)匯價都開始轉向弱勢,目前已經跌到了近5年來最低水平。這就意味着人民幣“入籃”後,國內外市場不是認為人民幣會重新進入單邊升值軌道,而是看淡人民幣未來走勢。

國內外市場的分析是十分明確的,即當前人民幣的相對穩定完全是中國央行為了滿足人民幣“入籃”而採取過多干預的結果。在人民幣“入籃”明朗化之後,中國央行要維持人民幣的穩定一定會代價很高,這就使得中國央行今後可能放棄這種對人民幣的過多干預。所以,人民幣未來走勢更多要看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都會增加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再加上美聯儲加息,更是增加了人民幣貶值的機會。因此,人民幣“入籃”是一把雙刃劍,不要高估它的意義與影響,短期來說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