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余翔 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美國經濟的中長期前景

2015-09-04

美國經濟2009年二季度重拾增長步伐,但此輪復蘇表現出了諸多與以往不同的特徵。中長期看,這種非傳統形態的復蘇可能成為美國經濟的“新常態”。

首先,以製造業為代表實體經濟開始擴張,但經濟總體增速溫和。

2008年金融危機暴露出美國經濟過度虛化的問題。為給經濟結構“糾偏”,美國政府大力推動經濟實體化,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是推出“製造業振興戰略”。美國政府希望通過該戰略達到“一石數鳥”的效果:短期刺激經濟復蘇、緩解嚴重失業;中期實現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增長動力,促進經濟再平衡;長期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之機,謀劃戰略主導權,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目前,美國製造業已出現明顯振興勢頭:一是製造業產值顯著增加。2010—2014年製造業產值年均增幅達到4%,高於同期GDP增幅。2015年5月產能利用率達到78.1%,創2008年2月以來最高位。二是製造業較其他行業競爭力明顯增強。2010—2013年製造業人均產值平均增幅3.9%,大大高於同期全行業人均平均產值的增幅(1.9%)。三是海外企業開始迴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調查108家擁有跨國經營業務的美國製造企業後發現,約有14%的美國公司已在準備將生產工廠遷回美國,有1/3的企業正考慮之中。

但美國經濟增速總體較為溫和。自2009年以來,美國經濟復蘇速度一直低於危機前3%—4%的增長水平,遠差於1950—1960年和1995—2001年的兩次復蘇。2014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因極端惡劣天氣影響,甚至出現了2.1%的負增長。2015年第一季度,受嚴冬惡劣天氣和美元升值等因素影響,美國經濟增速再次放慢。經濟的大起大落在某種程度上表明美國經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的振興對經濟的拉動力減弱。

其次,貨幣政策寬鬆,但通脹並未突起。

為應對危機,美聯儲相繼推出三輪大規模量化寬鬆,資產負債表膨脹至4.5萬億美元。但美國國內物價水平一直在2%的警戒線以下徘徊,外界擔心美國經濟面臨的不是通脹風險,而是通縮風險。2015年6月26日美聯儲意外泄露的涉密文件中顯示,美聯儲內容研究人員認為美將持續面臨緊縮壓力,通脹率在2020年底之前都將低於美聯儲設定的2%的目標。2015年7月15日,美聯儲發佈的《經濟褐皮書》稱,通貨膨脹的跡象依然微弱,只有少量的工資上漲壓力。在經濟止跌回升、流動性閘門大開、貨幣政策極為寬鬆的環境下,通脹仍不溫不火,這在美國經濟史上並不多見。

第三,失業率下降,但勞動參與率亦疲弱。

經濟增長通常會創造新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就業積極性。目前,美國國內失業率已從2009年10月的10%高點降至2015年5月的5.5%,為6年半低點。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曾預計,這一失業率水平要到2015年底或2016年初才能達到。

但在失業率不斷下降的同時,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失衡問題也不斷暴露。一是長期失業問題嚴重。因為其無法獲得全職工作,目前約有660萬美國人從事的是兼職工作。失業時間超過半年的長期失業者人數高達270.9萬。衡量在職和求職人口總數占勞動年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在2015年2月僅為62.8%,為37年來低點,這說明目前仍有相當多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不願申請工作,主動退出勞動力市場。二是勞動者生活狀況未因就業機會增加而明顯改善。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稱,由於物價上漲等因素,近2500萬中產階級淪為“月光族”(每月薪資全部用光,無儲蓄)。三是低薪工作增加可能成為“新常態”。美國勞工問題智庫及維權組織“全國就業法協會”(National Employment Law Project)的報告指出,勞動者生活狀況未能與就業同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創造的工作大多數是低薪工作,經濟衰退期間損失的低薪工作佔22%,但後來增加的低薪工作卻佔44%;高薪工作在經濟衰退期損失41%,但在增加的工作中只佔30%。

第四,社會總財富增長,但貧富差距加速拉大。

美聯儲2015年3月12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美國家庭和非盈利機構的總資產已達到149.6萬億美元,凈資產為8.29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美國人口統計局2014年9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為5.19萬美元,比2009年奧巴馬上任時的5.4萬美元下降了約4%。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2013年美國高收入家庭財富中位數為63.9萬美元,是中等收入家庭(9.65萬美元)的6.6倍,低收入家庭(9300美元)的近70倍,差距達美國人口統計局1967年開始監測以來的最大值,美國因此成為發達國家中最不平等的國家。

中長期看,美國經濟的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有望長期存在,“溫和增長、低通脹、低勞動參與率、社會分化拉大”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美國經濟新的常態。

首先,美國尚未出現被外界普遍認可、具有革命性的技術突破,目前美國仍處科技創新集聚期。歷史經驗表明,勞動生產率躍升和經濟周期變化背後的最根本動力是技術進步。打破美國經濟“新常態”的最大動力在於美國率先在重大科技領域實現技術突破。但也應看到技術進步雖有助於增強長期增長潛力,但短期內卻會劇結構性失業,挫傷勞動者就業積極性。未來一段時間內,勞動參與率低的問題將持續困擾美國勞動力市場。

其次,未來一段時間,多重因素削弱通脹上漲動力,美國國內通脹水平仍將保持低位。頁岩油氣的大規模開採、大量失業及隱性失業人口壓低工人工資、技術進步和數字化生產壓低了生產成本。美國政府一直未全面放開能源出口限制,美國本土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油氣資源在美國積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2015年6月30日發表的石油供應月報顯示,美國4月最新石油日均出口僅為58.6萬桶,而同期日均產量為970.1萬桶,出口僅為產量的6%。集聚的油氣資源壓低了美國國內能源價格。隨着伊核談判達成協議,伊朗石油出口制裁的逐漸鬆動,伊朗的石油出口有望增加,國際油價缺乏大幅上漲動力。

第三,制度上的缺陷,尤其是分配製度上的缺陷是導致美國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而制度性改革往往是改革的深水區,改革需要付出艱苦努力,耗時較長。目前美國社會出現的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問題要想扭轉,美國民眾從底層走向頂層的通道要想打通,需要對美國的分配、福利、移民、醫療等制度進行重大改革。但在當前民主共和兩黨黨爭激烈、府院恩怨難絕的政治背景下,對於只剩下不足2年任期且跛腳嚴重的奧巴馬總統來說,成功推動任何實質性社會改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改革的阻力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