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麥可婷 太平洋環境組織中國區項目總監

一線環保組織正在改變中國環保規則

2016-10-19

在中國,當礦山重金屬泄露到飲用水水源、在校學生因土壤污染患病、工廠連續79天環境污染超標的時候,是誰來作出反應?

嚴格說來,這些問題是中國環境執法部門——地方環保局的責任。從省城到鄉鎮,環保官員們有大量環境方面的法律法規幫助他們控制污染。

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足夠的組織力量,也無法處理出現的每一個問題。在中國,通常是地方環保組織率先對環境染污危機作出反應,這些組織還日漸發揮着防患於未然的作用。

以工業園區為例,過去10年,為了讓工業遠離居民住宅區,中國各地都出現了這種大型綜合園區。兩年前,地方環保組織綠石(江蘇南京)發現,這些工業園區遠遠沒有處理好污染問題,企業只是將污染物集中並掩埋,從而罔顧污染治理條例。

S1.jpg

綠石推出了“綠鄰”計劃,重點關注江蘇地區工業園的運營。該地區生產多種高污染產品,如傢具上光劑、顏料塗料、電子產品和工業化學製品。綠石和環保局官員一起與工業園區代表對話,利用這些論壇來討論法律對污染信息披露和公眾參與的要求。

今年,綠石讓當地民眾參加圓桌對話,成果是某工業園同意定期公布污染數據,並允許居民委員會定期監督它的運營。該工業園生產致癌的石化烷基苯,因為排放有毒氣體而在當地出名。

綠石認為,中國要有一個更加清潔的未來,輿論監督是基礎。正如一位工作人員最近所說:“即使政府對環境問題有足夠監督,企業環境治理制度到位,環境問題也不會得到有效解決。它需要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一個人共同付出努力。”

綠石正打算把它的“綠鄰”計劃推廣到其他社區,並計劃與中國其他草根組織分享工作中取得的經驗教訓。

綠石的“綠鄰”計劃是一個範例,通過公眾的參與,讓企業和社區民眾一起攜手解決污染問題。不僅社區民眾需要有一個表達健康與安全關切的場合,對企業和政府來說,聆聽這些關切,往往也好過對社區要求視而不見。

由於認識到這些好處,中國環保法律法規已經對環保決策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權作出明確規定。

上個月,太平洋環境組織在中國東北主辦為全國草根環保組織舉行的年度培訓和網絡會議。我們相聚的卡拉OK廳是在一個叫山河屯的地方,一片磚瓦民舍和旅店坐落在玉米地和菜田中間,周圍是北方的大森林。

今年培訓、角色扮演和規劃討論的主題,都是圍繞環境決策中的公眾參與,以及如何利用好向草根環保組織開放的新政策的空間。

例如,中國新環保條例強調公眾參與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環保聽證會,但到目前為止,很少有環保聽證會是真正由公眾來參與的。

S2.jpg

為了讓這些組織有所準備,更好地利用環保聽證會提供的機會,我們圍繞地方環保局是否應向反覆違反排污許可的廠家頒發新排污許可證組織了模擬聽證會。聽證會達到高潮時,扮演地方環保局的團隊對扮演地方環保組織的團隊提出批評。“你們的數據從哪裡來的?!”他們大聲說。“為什麼我們是頭一次看見你們的報告?!”

同時,扮演當地村民代表的團隊,當其中一人表示她收到過工廠老闆贈送的一台彩電後,這個團隊成員之間開始發生爭執。作為一場很現實的聽證會,我們的模擬聽證會最終沒有就許可證問題作出實際的決定。但我們認為,對於希望能更有意義地參與排污許可及其他決策進程的地方環保組織負責人來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學習演練。

地方環保組織必須作好準備,與受環境污染影響的居民(當然還有地方環保局)建立密切聯繫,他們往往是環保組織力圖影響的主要聽眾。正式聽證會是發揮這種影響力的理想途徑,但嘗試其他方式的空間也越來越大。

S3.jpg

所以,當綠石這樣的地方環保組織就具體環境問題組織多方對話時,其他地方組織也在為制定更好的環保政策而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而在傳統上,這方面工作總是留給北京的組織機構和學者。

譬如,綠色瀟湘(湖南長沙)近期收集了當地居民和全國其他地方環保組織對不久前發表的國家水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的反饋意見。他們把這些意見彙編成建議,其中包括應確保新法在公眾參與和信息披露方面與2015年1月1日生效的開明的《環境保護法》保持一致。

該組織希望將來在政策方面能夠作出同樣的努力。“綠色瀟湘在污染個案上取得過許多踏踏實實的成功,”一位成員解釋道,“我們願意做更多事情,在環保政策討論方面分享我們基層的看法。”

太平洋環境組織通過正在實施的扶持計劃和最近發起的公眾參與計劃,支持綠色瀟湘和綠石這類開拓性地方環保組織的工作,對此我們感到驕傲。我們期盼分享更多新的資訊,展示這些組織及其他組織如何開拓創新,幫助地方社區為實現環境的積極改變作貢獻。

全文翻譯自:太平洋環境組織網站原文標題Frontline Environmental Groups Are Changing the Pollution Rules in China(201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