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陳永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給世界一個承諾,為自己添加一份壓力

2015-12-22

2015年12月12日7時略過,隨着法國外長法比尤斯手中的綠色小槌清脆地一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氣候變化談判大會落下帷幕,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巴黎協議》成功通過。這綠色小槌的一擊,代表着195個締約方給了世界一個承諾,同時也給了各自國家一份壓力:

各國將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確保從工業化之前到2100年的全球溫升不超過2攝氏度,同時,考慮到小島國等一些國家的關切,公約中加進了朝着不超過1.5攝氏度的努力目標;

各國將根據協議共同努力,儘早使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並在2050年到2100年之間實現人類的生產和社會活動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與自然吸收之間達到平衡;

發達國家從2016年起將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資金,2020年後將逐步增加,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減緩、適應和用於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

各國將履行自主貢獻的承諾,但這些貢獻只能使本世紀末前的溫升控制在2.7攝氏度以內。因此,鼓勵各國隨着時間的推移和能力的提高作出更大自主貢獻;

各國將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正原則,各自能力原則……

毋庸置疑,談判是緊張累人的,博弈是激烈複雜的,但為了我們共同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為了各國的可持續發展,人類有智慧和勇氣一起克服各種困難的障礙。《巴黎協議》的產生,體現了以下幾個要素:

認識在提高,理念在變化。過去,爭取排放空間就是爭取發展權利;發達國家在未能很好地履行自身減排義務時,一味要求甚至綁架新興發展中國家增加減排力度。現在,減排不等於約束髮展,出路是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是節能增效,創新發展。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把生態文明融於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中國和美國、歐洲、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綠色合作協議就是這一理念提高的產物。

分歧可縮小,貴在有引導。年復一年的應對氣候變化談判,南北陣線雖依然分明,但利益、國情、主導權卻左右着南北方的各式組合。歐洲和小島國、傘形國家、立場相近國家、基礎四國,……今年又冒出個“雄心壯志聯盟”,等等,誰來主導談判進程?現在不同了,中美連續兩年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歐、中法、中英、中印(度)、中巴(西)等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發揮了引導性的正能量。衝刺的關鍵時刻,中美元首互通電話為第一線給力,東道國法國盡顯外交藝術。大國的責任,政府的擔當,企業的貢獻,公共外交的積极參与,成就了《巴黎協議》。

任重道遠,貴在行動。《巴黎協議》並非完美,仍有綠色基金尚未完整明確落實等欠缺。但得到各締約方的廣泛認可,基本體現了公正、透明、持久,並具法律約束力。正如法比尤斯先生所言,協議可能是“最佳和最平衡”的方案。接下來的事是各締約方批約、遵約並落實行動,同時要經得起相關規則的盤點和核查,只要有55個締約方批約(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佔全球排放量至少達到55%),協議即生效。這對各方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變壓力為動力。中國這些年一直在行動,一直在加大自身減排的力度。2014年與2005年相比,中國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29.9%,同期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3.8%。中國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今年9月,中國公布了出資200億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是自覺的。只要公約要求的,我們就會做,公約沒有要求的,我們也會做。中國在給自己施加壓力。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大會開幕式上明確表示了希望會議達成一個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約束力的機制。中國的決心和行動,中國靈活的協商精神,中國和其他主要大國的引領作用,等等,這些中國元素,構成了巴黎會議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