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陸克文 澳大利亞前總理、美國亞洲協會主席

應對氣候變化:為了全人類走向生態文明

2015-09-17

丹麥哥本哈根大會召開五年後,我們今天看到,全球都在前所未有地努力確保今年12月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取得成功。雖然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但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它要求各國在應對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上徹底轉變態度。

ID1060(global-warming).jpg

哥本哈根大會召開以來發生了很多事情。許多政府,包括美國、中國、印度和歐盟都在努力工作並達成協議,以防止全球氣溫上升幅度超過2攝氏度。其重點有兩方面:確保所有主要經濟體承諾自願減排,以及資助最貧窮、最脆弱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但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

除了為巴黎大會準備的正式談判,還必須強調可持續發展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軟”要素。這包括個人和企業的行為模式,某種程度上還涉及碳排放規則和定價政策處方,以及簡單有效的公眾教育,讓人們了解個人行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這不僅是政策制定的改變,也是文化的改變。

在這方面,中國作了獨特的努力。中國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5年7月在貴陽舉行。通過這個信譽不斷提高的論壇,中國政府正在探索發展自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即中國所謂的“生態文明”。這個工作源自將於今年9月被國際社會採納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它旨在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嵌入整個經濟發展範疇。中國現在已把生態文明理念作為正式國策,放棄了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增長”的經濟發展思路。

那麼,中國的“生態文明”是什麼意思呢?其核心是一種世界觀,它重視所有生物及生態系統的內在價值,無論它們對人類是否有用,是否重要。換句話說,人類要認識到,自己只是地球這個生物有機體的一部分。當然,人類擔負著特殊責任,因為我們擁有破壞力。由於我們迄今的破壞性習慣,我們面臨著生態壓力和整個自然環境的毀壞。

簡單來說,我們必須選擇我們要怎樣的文明:一個錨定可持續性原則,一個相信自然資源取之不盡這種危險的謊言。說到底,這些都是人類的決定,是經濟決定、政治決定以及最終的文明決定。中國認為,沒有每個公民、企業和社區對可持續發展這一壓倒一切的使命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生態文明”只能是白日夢。

在這方面,中國認識到它的全球責任。當然,當下的氣候變化危機主要歸因於西方國家及其兩個世紀以來“不惜任何代價的發展”。但氣候變化同樣是印度、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必須面對的現實。中國認識到不能簡單採用“一如既往”的方法,否則自己和全世界都將面臨環境災難。

因此,絕大多數國家都希望看到,由於中國已經實現了讓本國貧困人口減半的千年發展目標,中國現在的努力方向是轉向更全面的、可持續的未來經濟發展戰略。國際社會知道,如果中國有效實現轉型,全球氣候風險將大大降低。中國如果成功,將成為其他新興經濟體追隨的榜樣。考慮到龐大的經濟規模和人口數量,中國的決定對本國和整個地球都將是決定性的。

對可持續發展挑戰的態度作出深刻改變,既要求有國家行動,也需要國際的合作努力。如果不轉變我們的主流價值觀,不改變個人行為,不將我們的各種教育體系重新定向為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人類將無法維護這個星球。

這類努力還必須包括發展創新型公私合營模式,培養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的聯盟,以及城市、地方政府和國家間的聯盟。最基本的事實是,個人和各級機構都要發揮重要作用。而沒有文化價值的重新定義,並使之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這一切無法實現。

中國稱這種新路徑為“生態文明”。它得益於東方與西方的智慧和知識,其他國家也會有自己的語言和表述,但基本概念是相同的,都是圍繞一個共同的使命,保護我們唯一的星球。地球是我們共同的財產,共同的宿命。

正如有些人所說,可持續發展沒有第二方案。當然,也不存在第二個地球。因此,不管我們今年12月將達成怎樣的正式協議,所有大陸、所有文化對可持續發展中心任務的態度都要有深刻轉變。讓我們期待巴黎大會成為這個美麗星球上所有人的轉型時刻。這個星球是我們的共同財產和宿命。

來源:中國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與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