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蔡亮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日關係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

日本為「虎」作了什麼「倀」?

2023-04-13

應中方邀請,日本外相林芳正於4月1日至2日訪問中國。這是自2019年12月以來日本外相首次訪華,因此中方給予足夠重視,國務院總理李強、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相繼同林芳正舉行了會談。雙方圍繞中日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中方還就台灣、半導體及福島核污水排放等問題向日方亮明了態度。如對雙邊關係出現的雜音和干擾,王毅表示“根本原因在於日本國內一些勢力刻意追隨美國的錯誤對華政策”,秦剛更直言不諱地指出“日本不應為虎作倀,應多做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的事”。

究竟日本為“虎”作了哪些“倀”,以至於讓中國前後兩任外長把話說得如此直白?總體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述。

首先,在安全保障問題上,日本充當了“輔美遏華”的“急先鋒”。眾所周知,美國為維護以本國為主導的霸權體系,在亞太地區強化“五眼聯盟”(FVEY),兜售“四邊機制”,拼湊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收緊軍事同盟,構築所謂的對華“一體化威懾力”(即拉攏盟友和夥伴形成聯合威懾力,對華形成強大遏壓和威懾的多層次網絡)。這其中,美國希望日本發揮“戰略槓桿”作用,並明確將美日關係定位為“新時代全球夥伴關係”,強調“對不符合國際秩序的中國行為抱有共同關切”。日本也積極回應,表示要讓日美同盟成為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及全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基石。

以此為背景,日本2022年12月通過的“安保三文件”明確提出中國是日本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為此日本不但要發展“反擊能力”,還要轉變“美攻日守”的傳統同盟分工結構,讓日本成為“攻守兼備”的國家。而未來無論是大幅提升國防支出,還是修改《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日美地位協定》等,均將朝着把日本打造成“輔美遏華”的“遠征前進基地”這一方向發展。

其次,在經濟安保問題上,日本充當了“助美製華”的“排頭兵”。日本認為,中美博弈的另一個側面是第四次產業革命的主導權競爭,因此與“志同道合國家”加強合作,促進經濟安全保障合作,以此形成兩輪驅動格局,引領未來國際秩序的形成——如通過構築“小院高牆”,在半導體等部分高精尖領域推動對華“脫鉤斷鏈”,並重組相應供應鏈和確保日本技術優勢——就顯得至關重要。

為此,日本一方面與美國確立新的“美日競爭力與韌性夥伴關係”,成立創新和競爭力委員會,並積极參与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芯片四方聯盟”、美日荷半導體協議等,另一方面通過強化與印度、東盟的經濟聯繫,推動其擺脫對華經貿依賴,增加中國將經濟優勢轉化為政治影響力的難度。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林芳正訪華前一天,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將加強對6大類23種高性能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管制。可以想見,未來中日正常的半導體產業合作勢將受到限制,進而嚴重損害中方的相關利益。

最後,在台灣問題上,日本充當了“聯美壓華”的“橋頭堡”。日本認為其外交的最大價值就是竭力維繫“自由與開放的國際秩序”,並在此過程中肩負重任,向國際社會彰顯日本的國際責任和國際影響力。因此,明明日本介入台灣問題是赤裸裸地干涉中國內政,且其動機複雜多元,既有維護自身利益的經濟與安全考量,又有制衡中國的政治盤算,但為給涉台提供一個“大義名分”,日本也像美國那樣越來越注重從價值角度強調“保台”的重要意義。

基於此,日本利用各種雙邊或多邊會談的國際場合,在強調台灣的價值理念與美日歐等西方國家相同,各國應關注“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的同時,暗示性地渲染台灣正遭受中國大陸的“威脅”。尤其需要強調的是,俄烏衝突爆發後,日本積極將烏克蘭局勢與台灣問題進行“扭曲聯結”,強調歐洲-大西洋與印太安全不可分割,強烈反對“任何單方面以武力或脅迫改變東海和南海現狀的企圖”,“台灣海峽和平穩定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因素”。

日本上述的“為虎作倀”,顯然與兩國最高領導層達成的“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背道而馳。但中日是搬不走的近鄰,這也就意味着認真摸索和平相處之道具有時代必要性和歷史必然性。誠如李強總理所強調的那樣,雙方唯有着眼大局和長遠,加強對話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排除風險干擾,不斷擴大雙邊關係積極面,才能共同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