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賀文萍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阿爾及利亞和蘇丹政治劇變的兩點啟示

2019-04-29
d.jpg

2019年4月,北非阿拉伯國家阿爾及利亞和蘇丹在不到10天時間內先後發生政治劇變。先是阿爾及利亞軍方迫使執政20年的總統布特弗利卡下台,緊接着蘇丹軍方逮捕總統巴希爾,結束了巴希爾長達30年的統治。這兩場政治劇變有着相似的發展路徑:緣起於群眾持續的抗議遊行和靜坐示威,持續加大的壓力最終迫使軍方選邊站隊,拋棄過氣和民怨所指的總統,軍隊自身走上政治的前台。

這兩場政治劇變的啟示之一是,阿拉伯國家的社會政治轉型決不能忽視軍隊的作用。阿爾及利亞和蘇丹的政治劇變使人們自然聯想到2011年源起於突尼斯,繼而如多米諾骨牌般倒向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等北非中東國家的“阿拉伯之春”。八年前曾在“阿拉伯之春”中涉險過關的布特弗利卡和巴希爾,最終卻在八年後的政治劇變中黯然下台。而且下台的方式也一如突尼斯和埃及,是這兩位總統過去一直執掌和倚靠的軍隊成為其統治的“終結者”。其實,中東北非地區阿拉伯國家的軍隊一直是影響甚至主宰國家社會及政治發展方向的重要力量。埃及、利比亞、敘利亞、也門、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等國的政權都是在民族獨立革命過程中或革命後由軍官發動政變建立起來的。隨着冷戰後多黨民主浪潮的推動,一些國家的軍事強人開始脫下軍裝,通過選舉變身為民選總統,但仍通過提拔自己的舊部掌控軍隊而加強自己的統治根基。但當更猛烈的群眾抗議排山倒海般壓來,統治集團內部就會出現不同意見並分化。當阿爾及利亞憤怒的群眾厭倦了年事已高患有中風、卻仍想競選連任的布特弗利卡總統時,阿爾及利亞軍隊為保住自身利益採取先發制人手段,通過逼迫老總統“下課”而穩定住局勢。同理,當持續抗議近四個月的蘇丹民眾從“要麵包”的訴求轉為要求巴希爾總統下台,社會安全局勢幾近失控的時候,蘇丹軍方也只好採取“棄帥保車”戰略,用巴希爾總統的下台換取軍方利益集團的利益不被衝擊。

阿爾及利亞和蘇丹政治劇變的啟示之二是經濟發展和搞好民生才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穩定之本,也是國家治理和社會轉型中最富挑戰性的任務。僥倖逃過八年前“阿拉伯之春”的阿爾及利亞和蘇丹在過去八年里經濟發展並沒有多少起色,反而由於國際油價的下跌而失去了重要外匯收入來源。阿爾及利亞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1/3處於失業狀態,示威者要求開放經濟及使經濟走向多元化,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蘇丹的群眾抗議更是直接由麵包價格的持續上漲、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都無法維持而引發。由此可見,經濟發展是保持一個國家穩定的重中之重。政權更迭、“城頭變換大王旗”相對容易並可在短時間內完成,但經濟發展則是一個長效和持之以恆的過程。在爭民主和求發展的道路上,因為難以快速享受到發展成果,“民主”果實要麼食之無味,要麼無法鞏固或者保全,並由此觸發新一輪抗議浪潮並導致新的強人或政治力量浮出水面,周而復始地進入一種死循環。對大多數轉型中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儘管發展的邏輯意味着國家建設和經濟建設要先期進行,但發展的政治卻迫使這些國家同時還要面臨人們對於參政和分配的要求及期望。相比西方國家從容走過的民主發展道路(歐洲處於專制主義時代達兩個多世紀,處於“民主化時代”達一個半世紀,處於“福利時代”達一個世紀),後起的發展中國家則必須設法把這三個時代縮短為一個。如此,其在發展道路上所面臨的挑戰自然也最為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