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鄭永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教授

中印邊界對峙的本質是什麼

2017-07-27
S1.jpg

最近,中印邊界事端再起。截至目前,印軍停留在中國領土的時間已接近一個月,但事態仍未解決。

有觀點認為,莫迪上台後對克什米爾有明確的戰略目標,這會導致印度蠶食中國的利益。此外西藏“流亡政府”在印度,這會導致藏獨勢力越發猖獗。我認為,這是兩個相關的問題。印度並不是不清楚中國的態度:如果他們要佔領該地區,中國必然會採取行動。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絕對不會放棄自己的主權利益。雙方都在等着談判,因為談判是和平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印方要用武力解決,中國也同樣會訴諸武力,這會導致衝突,甚至戰爭的發生。

印度挑起這起對峙,主要是出於國內的原因。莫迪想學鄧小平,推動印度的經濟改革,但其改革舉步維艱,要麼是沒有實質性進展,要麼是有進展(例如金融改革),但卻激起社會的不滿。當一個國家內部事務難以處理時,它就會在外面搞事情,這在歷史上也經常發生。所以,我們要搞清楚印度為什麼會這樣,其行為在什麼時候會發生變化。如果搞不清背後的原因,就無法理清問題的本質,更找不到有效的反制舉措。

中國今天的剋制並不是中國害怕印度,畢竟中國現在的力量比印度強大得多。只不過保持區域和平是中國作為地區大國的責任,如果能夠和平解決爭端,那將再好不過。這也並不是說,中國遲緩一點,就表明中國在向印方示弱。印度的國防部長說今天的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1962年,中印發生武裝衝突,印度失敗)。同樣,中國更不是1962年的中國了。印度人也是意識到這一點的。無論如何,強硬語言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至於西藏問題,或許會因為中印的邊界糾紛而變得更加複雜。西藏“流亡政府”在印度,印度的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流亡政府”的態度。在這方面,中國當然要高度關切。不過,筆者個人認為,這不太可能影響西藏地區的穩定。

筆者以前說過,中國處理中印關係的時候,要考慮到不把印度推向美國陣營。7月10日,美國、日本和印度在印度東部海域舉行海上聯合軍演。如果這次中印邊界兩軍對峙促進了美國、日本和印度結盟,這個後果對中國來說會比較麻煩。中國不搞結盟,只有“戰略夥伴關係”。但“戰略夥伴關係”與結盟不一樣,戰略夥伴是針對共同面臨的挑戰和問題,而結盟是針對第三方,即“敵人”。

不過筆者認為,印度也不會很樂意成為美國的附庸。印度是一個大國,它不想成為任何一個國家的附庸。一旦成為美國的盟友,它就會失去外交方面的自主權。日本就是一個例子,它在外交上只是一個半主權國家,而不是一個完全主權國家。印度不會放棄完全主權,但為了對付中國,它在某些方面和美國、日本更緊密地合作,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真是這樣,就會對中國非常不利。我們如何去處理這個問題,則需要更多的智慧。

即使中國與印度發生局部衝突,也不會導致印度馬上倒向美國,除非發生大規模戰爭。對印度來說,就像中國搞現代化建設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印度也需要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目前來說,西方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都沒有很多錢去印度發展投資,所以,中國的投資對印度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在以往的外交爭議中,中國國內常有人習慣性地主張制裁或者抵制對方。這次中印邊界對峙事件也不例外,但這並不可行。中國已經經歷了大規模的工業化,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印度只進行了非常有限的工業化,基本上還屬於一個農業國家。印度作為一個經濟體,它的開放程度不如中國。一個經濟體的開放程度越高,它對外界的制裁越敏感,反之越封閉就越不敏感,比如朝鮮本身就是一個封閉國家,外面怎麼制裁都沒用。而制裁往往會引起被制裁國家民眾的仇恨意識,民族主義情緒會高漲起來。

印度對中國本身帶有很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因為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失敗。印度對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就像中國對日本。此外,印度這個國家自身不夠團結,語言有一百多種,缺少一個全國性的政治組織把國家組織起來,所以,唯一可行的就是民族主義。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中國制裁印度,必然會激發印度的民族主義,使得印度更加團結,這對中國非常不利。何況,中國沒有制裁這個傳統。去年中國和菲律賓等國家在南海問題上關係很緊張,中國也沒有動用經濟制裁。

中國對印度的了解遠遠不夠。印度是一個文明大國,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困境與機遇並存。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學術界傾向於研究中美關係,但是對美國也沒搞清楚,更不用說印度了。無論在經濟還是科技等領域,中國都在追趕美國,而印度也在追趕中國。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光看着前面的人,而忘了正在追趕自己的人,這會是一個不小的錯誤。

作為亞洲地區有影響力的兩個大國,中國和印度未來的關係走向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最近中印邊境的緊張氣氛使得“中印十年之內必有一戰”的觀點又開始流傳,但這種推測未必合理。

拿衝突的規模問題來說,小衝突並不見得是戰爭,例如印巴對峙,經常導致士兵犧牲,但人們並不認為這是戰爭。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堅持和平崛起,不過,和平崛起並不是一點小衝突都不存在,而是意味着中國必須有能力控制區域性和世界性大戰的發生。如果連一點小衝突都無法解決,那麼就只能做投降者。實際上,像菲律賓挑起的南海爭端、日本挑起的釣魚島爭端問題上,中國與對方之間均發生了小衝突,但這些衝突都是在可控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