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唐嵐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美國真的「放棄」互聯網管理權嗎?

2016-09-08

近日,美國政府宣布將於10月1日正式將互聯網治理權移交給“全球多利益攸關體”。

S1.jpg

2014年3月美國國家電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正式聲明放棄對“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的管理權以來,互聯網國際治理體制改革迎來重大進展。在近一半年時間中,各方就ICANN脫離美國政府管理後以何種形式運作、受誰管轄與監督的關鍵問題爭論不斷,未能如期(原計劃2015年9月)拿出一致接受的方案。今年3月,ICANN董事會在第55屆會議上表決通過了經過各方反覆徵求意見的移交方案,整個進程出現重大轉折。5月27日,ICANN董事會正式批准新的章程。6月9日,NTIA稱“互聯網數字分配機構”(IANA)管理權移交方案達到了完全私有化的標準。

美國國內圍繞這一問題出現了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贊成派”認為把ICANN交給“全球多利益攸關體”而非政府間國際機構,正是確保了互聯網的自由與開放。前國土安全部部長邁克爾·謝特夫與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詹姆斯·卡特萊特聯合撰文,強調“如果美國不兌現它一直以來的承諾,讓域名系統私有化,就會刺激極權國家把互聯網治理轉交給聯合國”,這才是對互聯網最大的威脅。“反對派”則擔心美國丟掉對互聯網的控制,使其落入“專制國家”和聯合國手中,喪失自由的本性。2月以來,包括特德·克魯茲在內的多位參議員接連致信NTIA,質疑政府的決定,提出《保護互聯網自由法案》,要求停止移交,甚至還有人認為IANA管理權屬聯邦財產不應交出。

實質上,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其矛頭都對準了中國、俄羅斯等主張通過聯合國框架來推動互聯網治理體制改革的國家。ICANN掌握域名、協議和根服務器等全球基礎網絡資源的分配與管理,可謂手握“生殺大權”,而其又受美國政府監管、受美國法律管轄,國際社會一直對此頗有非議。通過世界信息峰會(WSIS)2003年、2005年的日內瓦和突尼斯會議,國際社會開始探索ICANN改革,呼籲民主透明的互聯網國際治理。技術的發展與網絡的深入普及,使各國對互聯網的依賴加劇,如何確保本國網絡資源不受他人操縱必然成為事關國家安全的頭等大事。“斯諾登事件”引發的不安全和不信任感進一步激發了國際不滿,ICANN的私有化和國際化進程加速。

S6.jpg
ICANN掌握域名、協議和根服務器等全球基礎網絡資源的分配與管理,可謂手握“生殺大權”。

中俄等國的主張,正是針對互聯網國際治理機制存在的弊端,突出了兩大核心:一是公正平等,互聯網雖由美國發明,但現在它既成為一國繁榮與安全的命脈,更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產,國家無論大小都應平等享有互聯網治理等相關事務的話語權。二是政府作為多利益攸關方中的一方,應在整個互聯網治理生態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不能過於強調其他攸關方而把政府邊緣化。中俄等國的政府、技術社群、互聯網企業、民間機構乃至公民個人等積极參与了ICANN移權方案的制訂。

無論如何,遊戲規則仍由美國等技術上有着先天優勢的國家來把控,放權更多只是形式上的。未來,“賦權社群”將取代美國政府,與ICANN一起管理互聯網基礎資源。這一全新管理模式日後的運轉效果有待檢驗,互聯網治理體制改革亦遠不止於ICANN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