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亞洲需要團結,而不是分裂

2016-08-17

過去幾十年,亞洲經濟增長比世界其他多數地區快,特別是隨着中國出現經濟“奇蹟”,全球政治經濟版圖結構出現有利於新興國家的變化。

S1.jpg

根據IMF,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當今世界四大經濟體是中國、美國、印度和日本,其中三個在亞洲。拉動經濟增長的是人口。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將居住在亞洲,美國和歐洲分別只佔5%、7%。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2012年預測,到2030年,亞洲GDP、人口、軍事開支、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全球實力”將超過美國與歐洲的總和。亞洲的增長縮小了東西方貧富差距,推動全球治理從“西方治理”向“東西方共同治理”轉變。

就亞洲而言,區內貿易長期以來已經達到占對外貿易總額50%的基準線。區域經濟一體化獲得推動,而政治穩定和亞洲團結是關鍵。

但近年的地緣政治發展令人感到棘手。尤其美國,作為最有影響力的域外勢力,美國進入全球戰略收縮周期以後通過“亞太再平衡”“重返亞洲”,導致包括南海島礁之爭在內的地緣政治爭端加劇,使亞洲特別是東亞出現“碎片化”。“經濟增長依賴中國而安全依賴美國”這一奇特地區現象不斷延續。同時,在美國大力支持下,其日本、菲律賓等盟國膽敢直接挑戰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的核心利益,製造地區緊張,破壞區域經濟一體化。

人們能想到的第一個亞洲分裂事例,顯然是南海爭端的國際化、政治化。菲律賓搞出來的政治鬧劇也許已經結束,但“後遺症”仍在,局勢仍高度緊張。沒有跡象顯示美國在南海的直接介入和武力威脅有所減少。

面對這一棘手問題只有兩個選擇:

第一,美國堅持它的“離岸平衡”政策並加緊挑釁,而菲律賓、越南和其他國家不斷突破底線。

第二,根據中國提出的“雙軌思路”重回政治談判。從目前形勢看,第二個選擇很難獲得動力。

另一個事例是地區戰略平衡被破壞,危險的軍備競賽已經開始。這方面有兩件事值得一提:首先是美國在東亞靠近中國領土的地方完成了反導系統部署,包括美韓最近決定在韓國領土部署配有先進“X波段雷達”的“薩德”,它給中國的核威懾能力造成威脅,從而打破了微妙且重要的地區戰略平衡。其次是由於日美軍事同盟更加緊密,日本通過軍事化和擺脫《和平憲法》與《雅爾塔協議》的束縛,尋求“正常大國”地位,導致中韓等鄰近國家的憂慮。

維持亞洲持續增長的團結目前正面臨“碎片化”(新加坡學者鄭永年稱之為“亞洲的中東化”)考驗和威脅。如果不加控制,亞洲的經濟增長與凝聚力將受到損害,這對亞洲和世界來說無疑是壞消息。

S2.jpg
如果不加控制,亞洲的經濟增長與凝聚力將受到損害,這對亞洲和世界來說無疑是壞消息。

當然,亞洲積極的發展永遠多過消極。只要亞洲國家從自身根本利益出發,克服種種障礙,“碎片化”終會消失。眼下,各國至少應在以下領域立即採取行動:

第一,加快地區一體化,精簡各類自貿協定,展開亞太經濟組織(APEC)範圍內的自貿協定談判,為促進亞洲和世界經濟持續增長創造更好的貿易投資環境。

第二,努力維護地區戰略平衡,防止軍備競賽升級。美國在東亞中國周邊部署的反導系統無疑削弱了地區戰略平衡。明智的做法是美國及其盟國重新考慮並取消反導系統的部署,因為那最終也會損害它們的安全。必須認真儘快開展政治對話,讓有關各國走出地緣政治迷局。

第三,就南海、朝核和地區反恐問題展開外交對話與談判。如前所述,解決南海問題的最好方法肯定是當事國之間的“雙軌”談判與對話。這是解決爭議、避免衝突的唯一可行方法。在朝鮮半島核問題上,儘快重啟政治談判極為重要,因為已經不起拖延。在反恐問題上,地區合作對各方都有利,它還可以增加目前極度缺乏的戰略互信。

亞洲以文化多樣著稱,自古以來各國就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最近幾十年,中國的和平與飛速發展為地區經濟增長和一體化作出巨大貢獻。我們必須用歷史眼光看待今天發生的事情。“碎片化”是暫時的,亞洲的團結與共同發展將永遠是這一地區的鮮明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