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北京:在伊朗的機會與麻煩之間尋找平衡

2016-02-17

習近平主席上月對德黑蘭進行了開創性訪問,他是2015年7月簽署的核協議在今年1月16日生效後,安理會“五常”(P-5)中第一個訪問伊朗的國家元首。

確保去年7月14日伊朗與P5+1(五常+德國)談判夥伴達成的“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成功實施,是維繫各方支持防止核擴散的關鍵。在這一領域,中美之間通常有良好的合作,雖然兩國在其他問題上有分歧。

協議的正式實施,還導致因為核問題對伊經濟制裁的解除,以及伊朗被凍結金融資產的解凍。因此,制約中伊經濟關係的關鍵障礙不存在了,這讓中國有更多機會發展同伊朗的關係,而這有可能導致與美國關係的緊張。

過去十年,由於西方制裁和伊朗的所作所為,伊朗與歐洲間一向極深的商業關係被破壞,中國和伊朗成為親密的經濟夥伴。自從2010年,聯合國特別是歐盟採取措施,抵制與伊朗進行有可能助長其核武計劃的經濟往來之後,中國成為伊朗最大的貿易夥伴。隨着歐盟減少從伊朗的石油進口,以及歐盟國家撤出伊朗,中國公司填補了西方企業留下的空白,中國增加了從伊朗的石油進口。

雖然核協議提供了伊朗與歐洲重修經濟關係、與美國重建安全關係的可能性,但習近平的到訪無疑是中國先發制人鞏固其在伊地位的最新宣言。

在外交領域,習會見了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總統魯哈尼及其他領導人,並簽署了為期25年的發展關係戰略計劃。習重申了北京對伊朗申請成為上合組織正式成員的支持,表達了對伊朗履行核承諾的充分信心。

在經濟領域,習的到訪恰逢中伊展開新的交易,它有助於中國保持領先經濟地位。中國企業同意在伊朗建設更多基建項目,幫助發展該國核能與碳氫能源產業。兩國政府看到了彼此間自然的夥伴關係,正如習近平在訪問期間對伊朗人發表的文章所言:“中國在資金、技術、裝備等方面已經形成較大優勢,而伊朗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市場潛力大,處於推進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關鍵階段。”

但北京必須在與伊朗的複雜關係和與美國及其他重要夥伴的關係之間進行平衡。從根本上說,中國領導人是想改變伊朗的對外行為,而不是它的政權。中國領導人不希望德黑蘭擁核,但也反對美國制裁在伊朗做生意的中國公司。中國人既想要伊朗的生意,也希望維持與其他海灣國家和美國的重要商業關係。

在安全領域,中國可能會增加對伊朗的武器出口,雖然這些武器有被轉賣到鄰近衝擊地區的危險,或有可能鼓勵伊朗軍方挑戰美國在波斯灣的軍事地位。波斯灣是中國從中東進口石油的主要運輸線。一些美國戰略人士擔心,為分散、削弱妨礙北京實現其東亞野心的美國軍事力量,中國會有意加強伊朗的常規軍力,比如向伊朗提供武器和訓練,提高伊朗的反介入和區域阻絕(A2/AD)能力。

即使中國不打算以這種方式對待美國,或不想冒武器落入恐怖分子之手的危險(就像黎巴嫩、阿富汗發生過的),但為了把武器更多賣到伊朗,中國企業或其他中國實體也許會鋌而走險。況且,精明的伊朗談判者會聲稱,任何中國不打算賣給伊朗的武器,德黑蘭都可以從俄羅斯供應商那兒得到。

出於這些考慮,對中國向伊朗出售某些武器,美國官員也許不得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確保有一條可以信賴的紅線,來防止最危險的軍事技術轉讓,比如朝鮮和伊朗借道中國進行合作,或讓伊朗得到有助於開發更精準、射程更長導彈的軍民兩用設備。美國官員還應該強調,中國對伊朗軍隊建設的支持,有可能對中國與以色列、土耳其和沙特等國的安全合作產生反效果,並促使伊朗自我膨脹,從而給這一地區帶來衝突及其他動蕩危險。中東地區是中國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主要來源地。所以,與其冒這些風險,中國當局不如轉而與美國政府合作,揭露並阻止中國的實體向伊朗進行非法的、或許跟本未經中國中央政府批准的與軍事有關的販運。比如,北京和華盛頓都不希望伊朗將核武器和彈道導彈研發項目外包給朝鮮。

在最近這次出訪中,習近平還不得不平衡伊朗與他同程到訪的沙特之間的緊張關係。與俄羅斯或美國不同,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與德黑蘭和利雅得保持良好關係的大國之一,而且中國從這兩個國家均大量進口石油。雖然如此,但伊朗與沙特之間關係緊張,還是使中國面臨與兩國或其中一國關係疏遠的危險。

不過,對於海灣國家既想繼續充當主要的對華石油供應商,又想從中國領導的亞投行獲得融資,並參與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計劃,中國是可以善加利用的。此外,中國可以繼續與美國和其他國家合作,幫助結束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及其他地區的戰事。在那些地區,伊朗和沙特正在進行以犧牲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為代價的代理人戰爭,地區緊張局勢有進一步升級的風險。雖然中美在阿富汗的合作有進展,但在伊拉克、敘利亞和其他中東地區衝突上,兩國的合作遲遲未見起色。

在伊朗問題上,中美夥伴關係最重要的基礎是雙方共同努力,確保伊朗核協議的有效落實,並通過外交合作,將區域對抗控制在有限的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