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絲綢之路與印度洋

2015-05-11
ID60(china-silk-road).jpg

中國雖然只是一個外來的大國,但它如今試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計劃,拓造自己在印度洋地區的角色。與連接中國、中亞、裏海盆地甚至更遠處的絲綢之路計劃一樣,海上絲綢之路計劃也烙有習近平主席的印記。除了毛澤東,習比任何當代中國領導人都更明確有力地提出中國要有更多的作為。

中國打算在印度洋挑戰美國的影響力,削弱印度的自然地理優勢。在南中國海漸漸取得支配地位的同時,中國也在印度洋不動聲色地悄然布局。南海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重要通道。隨着中國把不起眼的、大部分時間淹沒在水下的暗礁變成可以置放軍事設施和人員的島嶼,南海成為爭奪對印度洋、甚至對更廣的跨印度洋與太平洋地區影響力的樞紐。

被北京稱為“一帶一路”的雙絲綢之路倡議,是習近平打破東亞窠臼戰略的組成部分,它使中國把它的影響力擴展到了中東,進而邁向全球性大國。這些計劃讓中國擁有經濟槓桿,把區域內的各個國家拉近它的運行軌道。

但雙絲綢之路倡議並不是二戰後美國慷慨的馬歇爾計劃的中國翻版,相反,其目的是在中國經濟增長放慢之際,通過善意投資和貸款援助等商業滲透,為中國國有企業贏回利潤豐厚的合同。以經濟援助為名在海外做生意,北京的確做得很出色。

中國得到的合同有助於解決其國內產能過剩問題。從泰國106億美元的鐵路項目,到巴基斯坦200多億美元的新能源項目,中國一直在強調基礎設施行業的出口。

中國動蕩的新疆地區將通過一條3000公里長的陸路交通走廊與阿拉伯海相連。這條走廊還連通了中國在巴基斯坦建造的瓜達爾港,也就是說,習近平讓巴基斯坦成為海陸兩個絲綢之路的樞紐。這條穿過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的交通走廊不僅連接兩個絲綢之路,也讓中國能夠在印度的海上後院對它發起挑戰。

中國還試圖染指印度洋豐富的礦產資源。中國邀請印度合作開採當地深海資源,卻反對印度與越南在南海的合作。似乎中國新的說法就是,“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更廣泛地說,絲綢之路倡議符合習近平籠絡地區國家的大戰略,尤其是要讓這些國家與中國的經濟與安全考量相協調。按中國保守學者閻學通的說法,已故強人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教誨已不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習近平面對較弱小國家採取更加雄心勃勃的政策。用閻學通的話說就是,“我們讓它們從經濟上受益,作為回報我們換來良好的政治關係。我們應該‘買’這種關係”。

中國“買”友誼的一個例子,是它與斯里蘭卡已下台總統馬欣達·拉賈帕克薩簽的大型合同。這些合同的目的是把地處印度洋戰略要衝的斯里蘭卡變成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停靠站。但新總統邁特里帕拉·西里塞納在競選中曾表示,中國的項目是要誘使斯里蘭卡落入“債務陷阱”。

雖然沒點中國的名,但西里塞納在競選宣言中警告:“白人通過軍事力量接管的土地,現在又被外國人通過向少數人支付贖金後獲得。這是光天化日下的搶劫……如果這樣下去,再過六年,我們的國家就會變成殖民地,我們就會成為奴隸。”

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它的目標是印度洋貿易大動脈上的主要沿岸國家。這一地區是新的全球貿易與能源運輸中心。從澳大利亞到中東和南部非洲的這片重要海域,有可能決定着廣泛的地緣政治、海上秩序,以及亞洲、波斯灣及更遠處的力量平衡。

中國利用海上絲綢之路挑戰着印度洋現有的權力平衡。它目前的行動包括確保落實海運線上重要的港口工程,修建從緬甸、巴基斯坦連接到中國的能源和運輸走廊,以及通過設立燃料補給站和海軍基地沿印度洋貿易大動脈構建一條“珍珠鏈”。

自從2008年以來,中國來對印度洋的興趣就有增無減。那年,中國海軍開始參與打擊非洲之角海盜的多國行動。這是過去600年來中國海軍首次遠涉重洋。

為了在經濟上和軍事上一石雙鳥,去年秋天,中國的攻擊潛艇首次公開航行到印度洋。兩艘潛艇都停靠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的一個剛剛由中國修建,並且中國擁有使用權的集裝箱碼頭上。中國還修建了位於斯里蘭卡南部的漢班托特港。現在,中國又希望投資14億美元,在科倫坡填海興建一個大小與摩納哥相仿的港口城,作為其海運線上的主要停靠點。除此之外,中國還有意向有1200個島嶼的馬爾代夫租借一個島。

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正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塑造外部安全環境,通過貿易和投資擴大戰略影響,同時向鄰國宣示它的領土領海主張。習近平對海洋日益關注的標誌之一,就是海上絲綢之路計劃。它出於習的這一信念:海權是中國在亞洲取得優勢的關鍵。

僅就這一點看,亞洲新秩序不只取決於東亞局勢的發展,更取決於對印度洋這個全球海洋中心的影響力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