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時報:巴拿馬與中國建交,台灣更加孤立
拉美國家巴拿馬6月13日宣布與台灣斷交,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這樣台灣在國際舞台上進一步受到孤立,但對北京而言,巴拿馬的決定可謂是一場外交勝利。目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為了贏得中國在貿易和朝核問題上的合作與支持,已改變了其競選時對華的強硬和敵對立場,避免與中國對抗了。在特朗普勝選後,中美關係曾開局不利,特朗普甚至還違背慣例與蔡英文通電話,但他上任以來,對華關係顯著趨暖。分析人士認為,在這種大背景下,像巴拿馬這樣的國家很難抵抗來自中國的政治和經濟誘惑。對蔡英文來說,巴拿馬的決定無疑是個重大外交失敗。在去年夏天就任後,蔡英文首訪的國家就是巴拿馬,並出席了巴拿馬運河拓寬工程的完工典禮,而通過拓寬後運河的首艘貨輪碰巧就是一艘中國的貨船。
-
華盛頓郵報:中國即將恢復進口美國牛肉
在中斷長達14年之久後,中國即將恢復進口美國牛肉了。據美國農業部6月12日的消息,美中雙方已就牛肉進口的細節問題達成了一致。這是習近平主席與特朗普總統4月會晤時達成協議的一部分。早在2003年,由於擔心「瘋牛病」的傳入,中國禁止進口美國牛肉。儘管布殊和奧巴馬兩屆政府都做出過不懈努力,但進口禁令一直未能取消。
-
Foreign Affairs:策略修正
南海正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運通道。作為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主要航道,全球約三分之一的貨物都經這裡運輸,每年的貨運價值超過5萬億美元,其中有1.2萬億美元是由美國運往世界各地或從世界各國運往美國。該海域還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和漁場,年捕撈量佔全球總額的12%,為東南亞6.2億人提供着能源和食物。儘管美國在這裡有巨大的利益,但它卻未能阻止中國在南海的擴張行為。為了能改變這種狀態,美國應該對中國發出明確的警告信息:如果中國繼續在南海修建島礁或在人造島礁上部署軍事裝備,如遠程導彈和戰鬥機,美國將徹底改變其南海政策;放棄中立立場,也將不再呼籲各方保持克制,而是要協助本地區其他國家來抵禦中國。
- 【華爾街日報】美要求中國制裁仍與朝鮮有貿易往來的影子公司
- 【彭博社】中國開放債券市場,外國投資者謹慎對待
- 【華爾街日報】澳大利亞面臨的中國難題
- 【紐約時報】中國化學污染防治困難重重
- 【金融時報】中國異地安置扶貧計劃遇到麻煩
- 【金融時報】為何中國已不再擔心美聯儲的行動
- 【紐約時報】澳大利亞博彩公司員工在華被起訴
- 【路透社】中國維持電動汽車銷售限額不變
- 【彭博社】美國空頭重返中國市場,瞄準ETF基金
- 【今日美國】什麼是『一個中國』政策?
- 【Foreign Policy】特朗普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或殃及他國
- 【The Diplomat】美軍艦參加南海演習後訪問中國
- 【紐約客】中國及被禁止的象牙貿易
- 【新聞周刊】中國加強網絡管理,關閉名人八卦公眾號
- 【彭博觀點】中國不再狂熱追求建造摩天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