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台灣不應成為測試美日同盟信譽度的指標

2022-08-30

8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引發了中美關係的高度緊張,與此同時日本的舉動也引發高度關注。日本與七國集團和歐盟發表指責中國的共同聲明,中日外長會談取消。日本首相會見佩洛西,提及日美要共同維護台海安全。美日8月9日開始在沖繩海域進行軍演。

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後,日本一直試圖避免在和美國的聯合聲明或相關講話中提及台灣。但2021年4月,美日首腦會晤後在聯合聲明中首次寫入台灣,在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美日之間高層互動中台灣問題已經成為常規內容。美日同盟在對台灣問題上的表態,似乎從原來的“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有分析認為這是美國以台制華政策鼓動下日本追隨的結果,有的分析則認為這是日本國內政治保守力量為主動遏制中國而打“台灣牌”的結果。上述分析都有道理,但筆者認為不能忽視的是,在美日同盟干預台海傾向增強的背後,美日日益將台灣作為檢驗同盟信譽度和可靠性的指標。

英文封面.jpg
請點擊閱讀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

首先,美國真正擔心的不是台灣安全,而是同盟體系的穩定性,美國需要通過在台灣問題上展示決心來讓同盟國家安心。由於特朗普政府對美國同盟體系的輕視,拜登執政後將重振同盟體系作為外交優先選項。去年,美國從阿富汗倉皇撤軍讓盟國進一步對美國的領導力產生懷疑,“一個不可靠的美國”的認知正在盟國中形成。從歷史上看,美國在一個地區軍事介入陷於困境需要脫身時,往往需要尋找在另一個地方的承諾,來實現整體聲譽度的“收支平衡”,因為對於美國來說,一旦一個盟友的離美傾向出現,就可能會引發骨牌效應,而這意味着美國在東亞的戰略架構將受損。因此,扭轉這種認知不僅需要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示強,也需要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盟友日本一起展示“堅強決心”。

第二,同樣日本真正擔心的也不是台灣安全,而是美日同盟的信譽度和可靠性。日本對於同盟信譽度的擔憂由來已久,1972年美國尼克松做出打開中美關係大門決定前並沒有與日本溝通。過去10多年來,在中日之間的釣魚島爭端上,儘管美國表示美日同盟適用,但始終沒有支持日本對島嶼的主權主張。日本似乎已經開始將台灣看成檢測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霸權地位的最後檢測點,而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言行則被看成是其在本地區領導力意願和能力的指標。在日本看來,儘管美國相對衰落,但是日本在戰略上更加積極,美日合力將可以彌補。而展示美日同盟介入台灣的傾向,被認為有助於進一步在戰略上捆綁雙方,提升同盟的信譽度。

上述邏輯在本質上是將台灣問題看成是中美在西太平洋爭霸的角斗場,你贏我輸後,將會出現美國同盟體系分崩離析後本地區國家跟中國跑的“多米諾恐懼”。為了緩解“多米諾恐懼”,美日同盟在台灣問題上更加清晰的介入,被認為有助於提升對華威懾力。然而,這些認知不僅具有極大誤導性,而且非常危險。

之所以說具有誤導性,首先是因為美日默認中國有着同樣的邏輯。然而,在美國看來台灣問題首先是事關美國霸權主導下的同盟體系的信譽度問題,而對中國來說台灣是事關國家統一國內和解的認同問題,兩者認知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

之所以說危險,在於上述認知會讓地區局勢進一步緊張,兩岸和解越來越困難。以爭霸和保霸的邏輯看待台灣問題,美日會得出需要同盟干預台海來進行威懾的結論,但威懾是否起作用不取決於威懾發出方的認知,而主要取決於被威懾那一方的認知。單方面預設對方戰略邏輯和強化威懾力的言行,只能造成在中美和中日之間建立戰略互信變得日益困難。而美日為了相互測試忠誠度,會有在台灣問題上表態升級的衝動。與此同時,美日同盟干預台海會讓台灣島內尋求兩岸和解的動力不足,台灣本身陷入戰略思維停滯狀態。因此,美日同盟干預台灣問題將會造成地區不必要的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