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的越權裁定對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產生了重大衝擊,特朗普團隊正考慮借其他法律條款來維持其關稅政策。未來,這一政策的走向將取決於法院最終裁決以及特朗普政府的具體行動,也勢必給全球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美國當地時間3月31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2025年貿易估算報告——貿易壁壘》。4月2日,特朗普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以貿易逆差構成“國家緊急狀態”為名,宣布對幾乎所有貿易夥伴徵收10%的普遍基準關稅,並對中國(34%)、歐盟(20%)等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徵收更高的“對等關稅”。5月28日,美國國際貿易法院裁定,特朗普政府依據IEEPA發佈對多國加征關稅的行政令屬越權行為,是非法的,因此禁止執行相關行政令。這一裁決被認為是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遭遇重大司法挫折。
根據法院裁定,特朗普政府依據IEEPA實施的關稅措施超越了法律授權範圍。IEEPA並未賦予總統“不受限制的權力”來大規模規制進口貿易,而特朗普政府以“貿易逆差”為由徵收關稅,不符合IEEPA規定的“非同尋常的特殊威脅”標準。特朗普政府所宣稱的“貿易逆差”並不構成IEEPA要求的“緊急狀態”,且關稅措施與所謂的“緊急狀態”之間缺乏直接關聯。國際貿易法院還指出,如果允許總統通過IEEPA行使實質性徵稅權,將構成對國會專屬憲法權力的僭越,違反權力分立原則。法院強調,憲法賦予國會獨家權力來規範國際貿易,而總統的緊急權力不能凌駕於國會權力之上,同時,國會通過IEEPA授予總統的權力存在明確限制,特朗普政府的行為超出了這些限制。
從當前形勢看,特朗普關稅政策在法律層面面臨諸多挑戰。其一是法律層面的不確定性。特朗普政府已對裁決提起上訴,6月10日,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裁定,暫停國際貿易法院對美國政府部分關稅的禁止令,在7月31日舉行全體法官聽證會之前,繼續維持關稅政策的現狀,以使特朗普關稅政策得以繼續執行。考慮到美國不同巡迴法院對IEEPA的適用性存在分歧,這可能進一步加劇司法衝突,為訴訟方提供更多理由要求最高法院加快裁決,而相關裁決的最終結果仍不確定。其二是法律基礎的脆弱性。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依賴於較少使用的法律條款(如IEEPA),這些條款在法律解釋上存在較大爭議,未來仍可能繼續面臨司法挑戰。
關稅政策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戰略的核心,特朗普政府勢必不會向司法部門輕易妥協。據稱,目前白宮正權衡各種選項,以備需要找到新的法律授權和司法解釋,來徵收特朗普的高額關稅。例如,特朗普政府可能考慮動用《1974年貿易法》第122條款並採取“兩步走”措施。第一步是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122條款,對全球大範圍徵收最高15%的關稅,限期150天,以解決“貿易失衡”問題。該條款允許總統在國際收支出現嚴重赤字或美元大幅貶值時迅速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最長150天最高15%的關稅。第二步是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在上述150天內,針對每個主要貿易夥伴制定個性化關稅。第301條款曾多次被使用,包括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對中國徵收的關稅。
但綜合當前形勢看,即便特朗普推出新的替代計劃,關稅政策仍將遭遇美國國內政治的制約。國會可能對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進行更嚴格的監督,甚至通過立法限制總統的貿易權力。而共和黨內部也存在對特朗普貿易政策的分歧,部分共和黨議員可能對進一步的關稅措施持謹慎態度。
由此看來,隨着關稅暫緩期(7月9日)的臨近,特朗普政府可能會調整談判策略,與主要貿易夥伴達成妥協,以避免關稅措施被司法裁決推翻。不過,雖然司法裁決有可能弱化美國在談判中的強硬立場,讓其他國家獲得相對主動,但其不確定性也讓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最終博弈結果難以預測,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再度升級的可能性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