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關稅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丁一凡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特朗普關稅戰損害美國經濟

2025-04-29
丁一凡.jpg

特朗普關稅戰可以追溯到其第一任期內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當時,他指責中國對美國有大量貿易順差,是不公平競爭,要求中國多購買美國產品,並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征20-25%的關稅。

事實上,由於害怕中國購買高檔芯片等“技術產品”之後更快實現中國製造的升級換代,美國政府一直限制技術產品的對華出口,而另一方面,美國民眾又需要中國製造的價廉質優的消費品。這種情況下的貿易不平衡是人為造成的,當然不可能校正。特朗普政府要求中國購買更多美國農產品和能源,但美國與出口這類產品的資源大國相比並無價格競爭優勢。可以說,正是美國扭曲的貿易政策導致了美中貿易的嚴重不平衡。

鑒於遏制中國發展已是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唯一共識,2020年拜登當選總統後並未修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反而維持了特朗普加征的關稅。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後又給貿易戰加碼,搞了一個所謂的“對等關稅”,這在國際貿易領域也是聞所未聞的。“對等關稅”的計算方法非常武斷,按照其算法,一些與美國貿易額不大但對美有較高比例貿易順差的國家被強制加征了比中國還高的關稅。

面對美國的霸凌行為,中國採取了報復措施,美國給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達145%,中國給美國產品加征的關稅也達到125%。如此高的關稅意味着雙方貿易已實際中斷。

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經濟全球化時代,即使美國現在想搞逆全球化,全球經濟的供應鏈也無法立即打斷。美國開始加征“對等關稅”後,其金融市場馬上作出巨大反應。為避免出現金融危機,特朗普政府只好暫停給中國以外的貿易夥伴加征“對等關稅”。對華“對等關稅”雖然保留,但部分電子產品(手機、電腦等)得到豁免,因為這些產品有大量是美國公司(如蘋果、戴爾和惠普)在華生產的。

歷史經驗表明,關稅戰沒有真正的贏家,破壞貿易對雙方都損害巨大。近年,美國政治精英的憂慮日甚一日,他們時刻擔心美國被中國超越,為了阻止中國快速發展,不惜干“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情。這種非理性的思維方法只能毀了美國,卻無法阻止中國繼續發展。美中之間貿易額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幾十年間在各國之間搭建了一套複雜的供應鏈,如果關稅戰打斷這個供應鏈,中國的生產商當然會有很大損失,但美國的下游廠商、零售企業及消費者遭受的損失可能更大。

這種供應鏈關係是幾十年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如今,中國已經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辦事高效的政府、大量的工業配套企業和技術工人與工程師、完善的物流服務體系……美國若想脫離中國另找一個這樣的供應鏈夥伴,沒有十幾二十年是辦不到的。美國經濟能等那麼長時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