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姚洋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如何解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

2024-05-08
yaoyang.jpg

在最近訪問北京期間,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批評了中國官員,稱中國政府的補貼導致替代能源和電動汽車等關鍵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她認為,這為中國公司提供了不公平的成本優勢,使它們能夠在競爭中擊敗美國公司。耶倫指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是對的,但她關於政府補貼是背後根本原因的說法是錯誤的。

對於我們這一代中國人來說,過去40年從物資匱乏到富裕的飛躍是夢想成真。20世紀90年代初之前,中國的一切都實行配給,如今已很難找到不容易獲得的東西。

中文圖片V38.jpg
請點擊閱讀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

中國的經歷並非獨一無二。日本在二戰後經歷了類似的轉型,數十年的出口導向型增長使該國能夠重建和發展工業。但是,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以及隨後十年的石油危機,迫使日本企業專註於以消費為主導的增長。這種轉變很快導致產能過剩,並引發了整個80年代美國和日本的諸多貿易爭端。

近年來,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日益明顯。中國經濟佔全球GDP的17%,但其製造業產出卻佔全球的35%。一直以來,出口抵消了這種不平衡。但是,隨着全球需求下降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中國出口商越來越需要打價格戰。

中國擁有強大的工業能力,根源在於中國是以儲蓄為中心的社會。雖然中國早在兩千年前就建立起強大的國家,但中國人仍然保持着強烈的自力更生意識,特別是在困難時期。他們不依靠政府建立社會保障網絡,而是通過儲蓄來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

中國的決策者持有同樣的觀點,他們對當前經濟放緩的反應就證明了這一點。一種普遍看法認為,中國經濟在疫情後復蘇緩慢的原因在於內需不足。但是,當局的策略是限制地方政府借貸,並實施更嚴格的預算控制。

在出口爆炸性增長的帶動下,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上世紀90年代末的約35%上升至2010年的52%。此後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45%的水平,這意味着每年儲蓄約57萬億元人民幣(7.9萬億美元)。除了少部分分配給外國資產,這些儲蓄刺激國內投資,為當前的產能過剩奠定了基礎。

由於缺乏充滿活力的資本市場,無法將儲蓄輸送到創新驅動型企業,這一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銀行金融佔中國社會融資總額的70%,但銀行不願支持創新企業。由於資本市場的支持不足,投資往往集中於新能源、電動汽車、人工智能等少數市場潛力巨大的高科技行業,進而導致這些行業產能過剩。

中國應該如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看似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是增加內需,然而,這需要改變人們的儲蓄行為,而這需要時間。此外,鑒於政府不願承擔債務,政府支出不太可能增加。

唯一可行的解決辦法,是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這一戰略既可以緩解國內的產能過剩,又可以支持投資目的國的工業發展。中國的對外投資涉及廣泛的技術領域,包括勞動密集型產品、太陽能電池板、電池、電動汽車等先進技術,適合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

美國尤其應該歡迎中國投資。首先,這可以緩解兩國之間的經濟緊張局勢。比如,20世紀80年代,日本通過大力投資美國汽車工業,避免了和美國發生衝突。

同樣,中國投資可以支持美國的再工業化行動。鑒於美國總統喬·拜登的戰略存在缺陷,這一點尤其重要——該戰略為相較於中國明顯處於劣勢的國內行業提供補貼,例如替代能源、電池和電動汽車。可惜的是,當前的政治氛圍使美國決策者無法理性思考該問題。然而,人們早晚會發現,即使存在大量政府補貼,美國公司也無法在這些領域擊敗中國競爭對手。

後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政府都擱置了對產業政策的傳統批評。但有效產業政策的內容是什麼,仍然有待商榷。就全球福利而言,最好的辦法是各國補貼已經擁有或者有可能形成比較優勢的領域,然後與擅長互補技術的國家進行貿易。

遺憾的是,隨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偏離了最佳道路。考慮到中美脫鉤可能產生的全球影響,兩國有責任發揮帶頭作用,攜手幫助世界經濟重回正軌。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How to Tackle China's Overcapacity Problem”(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