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芮博瀾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副教務長、GEMBA課程主任
  • 楊志熙 香港都會大學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副教授

一邊是龍一邊是鷹:亞太國家的中美選擇

2023-04-26

美國從“接觸中國”到“遏制中國”的政策轉變,可以追溯到2009年奧巴馬政府時期的“亞洲再平衡”戰略。當時,恰逢中國的實際GDP的全球比重超過10%;再向前幾年,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20 年,中國的經濟規模甚至超過歐盟,佔全球經濟的 18%。特朗普執政期間,隨着 2018 年貿易戰的開啟,“遏制中國”的政策進入高潮。隨後,雙方的緊張關係不斷加劇:美國在對本國經營的中國公司施加限制,特別是科技公司(比如華為和中興),引發了關於中美經濟脫鉤的討論。新冠疫情進一步導致雙邊關係的破裂。特朗普政府獨自對付中國,但他的繼任者選擇召集其他國家,共同加入針對中國的打壓活動。“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的重新出現,以及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的成立,都是此類聯合行動的代表。中國的全球影響力不斷增強,一方面可追溯到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另一方面體現在“中國製造 2025”提出中國在若干關鍵行業佔據主導地位的雄心。

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

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關係緊張,對各自經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許多研究都揭示了貿易戰對兩國的消極影響。Abiad等人(2018) 表示,貿易緊張局勢可能導致兩國出現經濟產出和就業的雙重損失,而對貿易失衡的影響微乎其微。Huang等人 (2018) 研究了貿易戰對企業股票市場反應的影響,發現在金融市場上遭受損失的,不僅是依賴中美貿易的企業,還有許多通過全球價值鏈存在間接業務往來的其他企業。Tam (2020)聲稱,美國將投資從中國轉移出去,實際上會傷害美國自己,加劇其貿易失衡。因此,經濟原因似乎不足以解釋雙方的地緣政治緊張局面。

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貿易戰,不僅影響自身,還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與中美關係相關的所有其他經濟體。Fajgelbaum 等人(2021)認為,貿易戰將減少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但旁觀者國家(該研究分析了其他 48 個國家)的出口總體上會增加。整體而言,這些國家減少了對中國的出口,但增加了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口。然而,這些國家受到的影響是不同的,這取決於它們替代中國商品的速度。Ferchen (2022) 指出,東南亞是受美中競爭衝擊最嚴重的地區(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相比),這是因為三個實體之間存在鄰里效應和密切的經濟聯繫。2020 年,中國和美國分別佔東盟出口總額的 16% 和 15%。在東盟地區,來自中國的進口在過去十年一直增長,比重(24%)明顯高於美國(8%)。但在對外直接投資(FDI)方面,美國的投資存量遠遠超過中國 - 原因很簡單,美國與東盟的投資關係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最近才出現,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和能源領域(Ferchen,2022)。

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

一些地區國家已對外表示支持任何中國或者美國。通過加入 AUKUS 和 Quad,澳大利亞對美國的支持顯而易見。日美和韓美軍事同盟,意味着這兩個國家的選擇餘地很小。緬甸支持中國,反對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的立場(Tiezzi,2022)。老撾和柬埔寨則經常在東盟峰會上,就南海問題為中國辯護(Sutter,2021)。

然而,東亞其他國家不願選邊站。例如,新加坡正努力和這兩個超級大國成為朋友。儘管和美國簽訂了國防備忘錄,新加坡仍然和中國進行聯合軍事訓練(Choong,2021)。皮尤研究中心 2022 年的一項調查,進一步支持了上述發現(Silver 等人,2022)。參與調查的亞太國家中,相比於馬來西亞(39 %) 和新加坡 (34%),日本(87%)、澳大利亞(86%)和韓國(80%)對中國的負面看法高於中位數(68%)。2022 年,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對東盟地區的意見領袖、決策者和思想領袖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76.7% 的受訪者承認中國是該地區無可爭議的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大國,儘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擔心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影響力。至於美中競爭,57% 的人更願意本國和美國站在一起。這些受訪國家裡,選擇支持美國的比例不等,菲律賓是83.5% ,老撾是18.2%(Seah 等,2022)。

經濟方面,美國和中國一直遊說亞太國家選邊站。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區域經濟合作。中國牽頭促成“區域全面經濟合作與夥伴關係”(RCEP),而美國以前牽頭組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現在則領導“印太經濟繁榮框架”(IPEF)。RCEP 更側重於加強成員國之間的貿易, IPEF 側重於促進商業活動。這兩個倡議可以相互補充,但它們分別由中國和中國領導,因此出現了一種心照不宣的的競爭關係。下面的圖1顯示了這三個協定的成員。大多數亞太國家加入了其中的所有或者兩個協定。如前文所述,中美都是它們重要的貿易夥伴。所以,各國可能更願意選擇不與任何一方站在一起。

圖 1. 主要區域協議的成員。

中圖1.jpg

被迫做出選擇

如果各國需要選邊站,怎麼辦?這些旁觀者國家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它們應該選擇支持哪個超級大國?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使用 Dawar 和 Frost (1999) 制定的框架加以解決。該框架介紹了大型跨國公司進入新興市場後,本土企業的可用策略。該框架基於兩大因素:公司業務全球化的壓力,以及,公司能力(或公司資產)向國際轉移的程度。前者涉及外部壓力,後者涉及企業內部能力。將這些因素映射到一個 2x2 矩陣內,就形成了本地企業的四種不同戰略,以應對大型跨國公司的競爭。它們是:防禦、擴展、躲避、競爭。 Dawar 和 Frost得出的應對戰略,包括:重視跨國企業力量薄弱的市場領域、進軍相似的海外市場、與大企業組建合資企業,以及重視本地和海外的小眾市場。

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做選擇的話,旁觀者國家有哪些餘地?這個問題必須考慮兩個主要因素。一,超級大國在旁觀國貿易體制中的重要性(即外部壓力)。由於許多東亞國家是開放的貿易經濟體,依賴對外貿易是其經濟的重要特徵。而且,如前所述,中美都是它們重要的貿易夥伴。二,旁觀者國家的出口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比較優勢(即內部能力)。如果旁觀者國家是高效的生產國,就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將這兩個因素映射到 2x2 矩陣時,會產生 4 個可用選項,如圖2所示。

右上象限內,超級大國是旁觀者國家的重要市場,但旁觀者國家具有高於平均水平的比較優勢。這為它提供了一些談判實力,並使得該國得以保持較強的中立態度。但是,它必須保持和超級大國的良好關係。左下象限內,意味着中美兩個大國都不是旁觀者國家重要的貿易夥伴,它幾乎沒有比較優勢。中美可能希望旁觀者國家在聯合國或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對自己提供支持,但旁觀者國家選擇的合作夥伴,應該願意且能夠幫助其發展基礎設施、教育或技術等長期能力。左上象限內,旁觀者國家依賴主導着雙邊貿易關係的超級大國。它幾乎沒有談判權,也別無選擇,只能尋找機會取悅合作夥伴,比如建立更密切的政治關係,或者支持由大國牽頭建立的貿易組織。右下象限內,旁觀者國家有能力保持獨立,或者選擇與超級大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它甚至可能擁有超級大國感興趣的能力。

中圖2.jpg

接下來,我們繪製特定亞太經濟體的圖表,方法如下。對於貿易強度,我們分析的是中國和美國在旁觀國出口的比重。至於比較優勢,我們使用著名的顯性比較優勢(RCA)。一個國家的產品 x 的出口占其所有商品總出口的比重,超過該類產品佔世界出口總值的比重時,該國家在產品 x 上就具有顯性比較優勢。 RCA 高於 1 時,相對於 RCA 較低的其他國家,它便是該產品方面具有競爭力的出口國和生產國。RCA 越高,該國產品 x 的生產效率越高。由於 RCA 是針對特定產品類別的,我們匯總所有產品的 RCA(使用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 的兩位數匯總),並根據這些產品在中國和美國進口中的重要性進行加權處理。因此,加權 RCA 考慮了在中國進口貿易里,旁觀者國家擁有的比較優勢。

我們的分析結果如圖 3所示。

中圖3.jpg

相對於美國,這些旁觀者國家的地位集中在左下象限;相比之下,相對於中國的地位主要出現在右上象限。由此可見,中國是它們更重要的貿易夥伴,許多旁觀者國家是滿足中國需求的高效生產國。右上象限內的旁觀者國家能夠和中國談判,因為結果可能是互利共贏的。然而,就美國而言,大多數旁觀者國家(越南和柬埔寨除外)由於效率相對較低,可能不具備議價能力。如果旁觀者國家希望長期改善自己相較於美國的地位,這可能不太可能實現,因為 2010 年的情況與 2019 年沒有太大區別(見圖 4 )。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相對於中國和美國的地位截然相對。中國是澳大利亞重要的貿易市場,但澳大利亞也有比較優勢。換句話說,兩國都需要對方,兩國之間的談判對雙方都有利。美國既不是澳大利亞重要的合作夥伴,澳大利亞也不是能夠滿足美國需求的高效生產國。但是,澳大利亞當前與中國和美國的關係顯示,它更傾向於美國而不是中國,這令人困惑。顯然,這種情況下,意識形態似乎勝過經濟學。

另一方面,日本既需要中國也需要美國,因為它對這兩個國家的立場非常相似。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相對於中國的地位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惡化,而相對於美國的地位略有改善。除了防衛同盟,日本對美國的友好關係似乎也很合理。與日本相比,韓國的情況更為複雜。雖然中國是它的重要市場,而美國相當中立,但它與美國的非經濟關係造成了艱難的選擇。

中圖4.jpg

東盟國家裡,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和中國談判的話,比和美國談判更有成效。不僅因為中國是更重要的市場,也因為這些國家擁有滿足中國需求的相對優勢。泰國處於更加不穩定的境地,因為它相對於這兩個超級大國的地位有些相似,意味着它需要和這兩個國家保持友好關係。我們的分析證實,越南在國際關係中更傾向於美國。同樣,老撾和緬甸繼續深化和中國的關係是更為有利的。另一方面,柬埔寨似乎更青睞中國,儘管我們的分析表明它理應採取相反的政策。

不結盟運動2.0

亞太國家不應該在中美之間二選一。2020 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寫道:“其他亞洲國家不希望被迫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如果任何一方試圖迫使亞洲各國做出選擇——如華盛頓試圖遏制中國的崛起,或是北京尋求在亞洲建立一個專屬勢力範圍——美中將走上一段持續數十年的對峙之路,使長久以來預期會出現的亞洲世紀岌岌可危。”(Lee,2020)。現實情況是,由於中美關係不斷惡化,這些旁觀者國家可能在這個問題上別無選擇(Weiss,2022 ;EIU 更新,2020 年 10 月 23 日)。亞太國家處於中美衝突的交火地區。美國保證在這些國家主權受到損害時提供軍事援助,以此拉攏它們;中國則提供看得見、摸得着的經濟甜頭,比如基礎設施投資和不斷增長的出口市場。兩種類型的援助都具有吸引力和必要性,特別是對於發展中經濟體而言。經濟增長取決於政治穩定和安全,反之亦然。對於中國和美國來說,同時提供經濟和國際安全援助可以扭轉局勢。另一方面,旁觀者國家之間建立聯盟以保持中立似乎是必要的。也許是時候在亞太地區建立起類似於不結盟運動 (NAM)的組織了。

 

參考資料:

Abiad, A., Baris, K., Bernabe, J.A., Bertulfo, D.J., Camingue-Romance, S., Feliciano, P.N., Mariasingham, M.J. and Mercer-Blackman, V., The Impact of Trade Conflict on Developing Asia. Working Paper No. 566. ADB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

Choong, W. 2021. Chinese-US Split is Forcing Singapore to Choose Sides. Foreign Policy, 14 July, 2021.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1/07/14/singapore-china-us-southeast-asia-asean-geopolitics/

Dawar, N. and Frost, T. 1999. Competing with Giants: Survival Strategies for Local Companies in Emerging Marke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1999: 119-129.

EIU 2020. EIU Global Outlook: Siding with the US or with China, 23 October, 2020.

Fajgelbaum, P., Goldberg, P.K., Kennedy, P.J., Khandelwal, A. and Taglioni, D. 2021. The US-China Trade War and Global Reallocations. Working Paper 29562,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Ferchen, M. 2022. Growing US-China Rivalry in Africa, Latin America and Southeast Asia: Implications for the EU. MERICS China Monitor, March 24, 2022.

Huang, Y., Lin, C., Liu, S. and Tang, H. 2018. Trade Linkages and Firm Value: Evidence from the 2018 US-China Trade War. CTEI-2018-04. CTEI Working Papers.

Lee, H.L. 2020. The Endangered Asia Century. Foreign Affairs, 99 (4).

Seah, S., Lin, J., Suvannaphakdy, S., Martinus, M., Thao, P., Seth, F. and Ha, H. 2022. The State of Southeast Asia: 2022 Survey Report. 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Singapore.

Silver, L., Huang, C. and Clancy, L. 2022. Negative Views of China Tied to Critical Views of its Policies on Human Rights. Pew Research Center, June 29, 2022.

Tam, P.S. 2020. Global Impacts of China-US Trade Tensions.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Development, 29 (5), pp. 510-45.

Tiezzi, S. 2022. Which Asian Countries Support China in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 and Which Don't? The Diplomat, August 13, 2022.

Weiss, J.C. 2022. The China Trap: 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Perilous Logic of Zero-Sum Game. Foreign Affairs 10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