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毛大慶 優客工場創始人,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

老齡化中國的產業未來

2021-05-17
微信圖片_20210517165137.jpg

一、人口結構變化的廣泛和深遠影響

人口結構的變化已經逐漸影響到了社會經濟、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在此我們需要高度關注幾個具有標誌意義的變化。

人口市場優勢將不復存在

在研究人口結構時,人口年齡中位數的對比尤為重要,它能夠反映一個國家人口結構的健康問題。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22歲,同一時期美國的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0歲。當時,中國所擁有的年輕而開放的市場,對美國和世界而言是極度誘人的,一些現在耳熟能詳的品牌也是在那個時期開始紛紛進入中國。而到了2015年,兩國人口年齡中位數均為38歲左右,基本持平。至2050年,西太平洋地區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年齡中位數都將達到50歲以上,屆時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將比美國大9歲。換言之,1980年到2050年的70年間,美國人口平均年齡只上漲12歲左右,仍將是全球最具年齡優勢的國家之一,而我國將是一個人口平均年齡50歲的國家,人口結構優勢對比差別將十分懸殊。據推測,到2060、2070年,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比例將從原來的20%左右降至8%到9%,中國的人口市場優勢將不復存在。

創新能力存在持續減弱的巨大風險

去年11月,美國有關國情資政機構在相關報告中指出,未來15年內要在各個維度特別是核心技術突破方面堅決地扼殺中國的發展。為何是15年,其中應引起注意的就是中國的人口因素。

美國很明白,未來十幾年將決定中美兩國哪一方佔據以創新能力、核心原創技術競爭力為基礎的主導權,而人口結構變化又將決定創新能力的發展變化。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社會負擔加劇,出生人囗持續減少,創新能力或會持續減弱。

有效勞動力人口不斷下降

中國有三個人口出生高峰,就是所謂的“嬰兒潮”。值得注意的是,分水嶺出現在2012年左右,這一年是中國15到59歲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的拐點,同時也是GDP從兩位數降到一位數的一年。2010年中國GDP成為世界第二,僅僅兩年後的2012年就成為適齡勞動力人口負增長國家。

二、社會保障面臨的壓力

我國從老齡化社會向深度老齡化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社會保障所面臨的壓力並非完全來自資金方面,整個社會在多方面的準備都是不充分的。社會保障方面的壓力應該轉化成產業的動力。

醫生數量缺乏

據官方統計,2019年底,中國千人對應的醫生數量是1.49,這還是勞動力人口和社會人口結構較好時期的數據,在國際上處於排名83位左右的極低水平。

如果到2035年,當60歲以上人口接近4.5億,70歲人口達到2.4億左右時,醫生的數量不能倍數增長,社會保障特別是基礎醫療和社會基本平均醫療保障將處在難堪境地。

平均壽命增加老齡化速度加快

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十四五”期間比“十三五”期間增長1歲,從76.3歲到提升到了77.4歲。隨着中國醫療保障、社會保障制度等的不斷改善,以及大眾對於健康更加關注,預計進入“十七五”期間,也就是2035年左右,中國人口平均壽命應該在80歲左右。結合上述老齡化數據,60歲以上老人將比現在凈增加3.6億以上,且平均壽命將超過80歲,這意味着對社會養老資源的佔用和依賴將加重。

中國65歲以上人口在持續增長,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對比數據顯示,中國社會從老齡化到深度老齡化用21年時間, 而歐洲國家用了100年以上,從深度老齡化到超級老齡化中國則僅需11年。中國未富先老的情況是十分嚴峻的。

三、老齡產業的未來思考

面對老齡化進程對產業結構的衝擊,我們需要對老齡化中國的產業發展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構建適老型社會體系

中國構建一個完整成熟的老齡化應對社會體系的窗口期時間並不長,大概僅為10年。這就需要國家和社會多層次推進,構建適老型社會治理體系。此外,還需思考老齡化背景下的經濟增長新動能,養老機構無法解決多數人的養老問題,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的多元化養老服務系統勢在必行。

發展AI技術

AI技術的發展會取代還是會製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很多人認為AI技術的發展勢必在很多產業取代人工,這其實是對AI技術的一個誤解,因為技術的進步往往帶來的是更多的就業機會,AI實際上可以賦予更多人工作的能力。需要引起國家和社會廣泛關注的,是防止數字時代和AI技術時代老年人被邊緣化。

發展泛老齡產業

在人口老齡化進程中,泛老齡產業蘊藏着巨大的商機。這些機會需要梳理分析和政策引導,才能轉化成實際的收益。老齡人口需求的每一個細分都將有產業機會,目前投資(養老金融)、旅行、醫護、居住、健康和學習是較為寬泛的六大產業機會。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1962年至1975年期間出生的人群將是未來老齡主要人口,這部分人群對於養老的消費觀與上一代老年人截然不同。現有的各行業都應推出針對老齡人口的服務和產品,在構建適老型社會體系中發揮各自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