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陳東曉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提振中國經濟:如何打贏抗疫之戰

2020-03-06
Chen-dongxiao.jpg

為了清楚和簡短起見,對該報告進行了少量編輯。 合著者包括:

陳東曉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葉玉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王玉柱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薛磊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2020年春節前夕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成千上萬患者及其家人帶來了巨大痛苦,也讓無數本應與親朋好友共度佳節的勇敢的中國公民捲入一場前所未有的抗疫鬥爭。

雖然正常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秩序被打亂,但好消息是,從2月3日開始,全國各地(包括疫情爆發地湖北省)新確診病例的增速一直在穩步下降。

衛生專家預測,按照目前的趨勢,高峰預計將在一到兩周之內到來。鑒於種種樂觀跡象,人們現在開始考慮如何在疫情過後使生產恢復正常。本報告反映了這一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對中國和世界的經濟影響,並就如何控制其後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經濟影響是局部和暫時的

疫情首先給旅遊業和消費帶來嚴重打擊。與2003年的SARS病毒相比,新型冠狀病毒的致死率較低,但傳染性更強,傳播範圍更廣。為此,湖北省在1月23日封城,對該病毒實施一級防範,隨後全國啟動了最高級別的警戒。

其結果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季節性人口流動戛然而止,新年電影的上映暫停,團圓飯被取消,迪斯尼吉祥物米老鼠獨自在空無一人的主題公園裡迎接鼠年。中國民航總局的數據顯示,1月27日至2月12日,全國航空客運量比去年春運期間下降了70%。京滬之間的41趟列車有32趟停運。

自從2月初以來,疫情的影響已經蔓延至供應鏈。企業和工廠原計劃春節長假後於2月10日重新開工,但由於許多工人和僱員不願或無法返回到被隔離地區,許多工作場所的正常復工推遲。在一些案例中,工作和生產雖已恢復,但原材料短缺、物流困難和現金緊張使正常的運營壓力重重。經濟影響的程度將最終取決於疫情持續的時間。

目前,經濟學家最關心兩方面的挑戰。

第一個是如何讓中小企業復工。特斯拉等財力雄厚且享受優惠政策的跨國公司更加有條件恢復生產,與之相比,佔中國企業90%的中小企業不那麼具備承受長期停產的財務靈活性。中小企業貢獻着全國80%以上的就業崗位,70%的自主創新,60%的GDP,以及一半以上的稅收收入。物流中斷,或資金和用工困難,將導致中小企業倒閉或破產,其影響可能遠遠不止是中國的GDP數字。

第二個是疫區無限期停產所導致的供應鏈中斷,有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隨着到第一季度末,病毒在湖北以外地區完全得到控制的前景越來越大,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受到的經濟影響可能是有限的。2月17日以來,北京和上海的白領們重返工作崗位,他們現在很樂意分享高峰時段的交通擁堵照片。

有些行業在疫情危機期間發現了商機。例如,醫療保健產業和電信、教育、娛樂等在線服務提供商,已經擴張了業務。據上海市教委表示,從3月2日起,上海市的中小學生將開始上網課,這樣他們的學習進度就不會受太大的影響。而學校仍將無限期關閉。

與SARS疫情相比,新冠肺炎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更大。其原因不僅在於這種新病毒更具傳染性,還在於今天中國經濟的一體化水平遠比當年要高,因此更容易受複雜的內外部風險的影響。考慮到政府預計將採取強有力的調控措施,如果對經濟的不良影響僅限於湖北省,並且在第一季度里基本上得到遏制,那麼疫情對經濟的總體影響將是可控的。

習近平主席1月20日的聲明表達了中國遏制病毒的堅定決心,並促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即刻做出響應,採取了一整套應急措施,包括嚴格的旅行限制、定期信息披露和不間斷的物資供應。

中國的制度優勢在這場“人民戰爭”中得到充分體現。全國19個省對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漢以外的16個市州,無數勇敢的地方政府官員和志願者奔赴前線,馬不停蹄地向受災地區運送物資。得益於移動支付,數千萬受到隔離或出行限制的中國公民,可以買到新鮮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2月初以來,隨着湖北以外地區形勢的好轉,恢復經濟的努力已經展開。政府助力企業紓困的行動包括採取了四項針對性政策。

一是通過貨幣和財政政策增加流動性和金融資源。

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採納“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預示2020年的金融環境將更加寬鬆。為了支持全國的抗疫鬥爭,從2月份開始,中國央行已經通過數輪公開市場操作改善市場流動性,以降低利率,穩定資本市場。

二是適度放鬆管制,提高金融資源的可及性。增加市場流動性無法直接幫助企業克服它們面臨的困難。2月1日,作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金融措施之一,央行宣布將通過再貸款計劃,向政策銀行和商業銀行發放總額3000億元人民幣(合430億美元)的低息貸款。

中國還將提高對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度,並建立長期機制,鼓勵向小微企業發放更多貸款。

據中國銀保監會副主任周亮介紹,去年已有2.3萬億元不良資產被化解,銀行系統撥備覆蓋率達到180%以上,中國有充足的資源應對不良貸款可能的增加。央行還呼籲金融機構為實體企業減息,限制貸款利率,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此外,對於因受疫情影響未能履行合同義務的企業,政府、執法機關和行業協會將提供不可抗力違約救濟,並給予信用修復。

三是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2月2日,江蘇省蘇州市宣布了十項具體措施,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全國其他地區也相繼出台各自的濟困和補救措施。儘管2019年政府收入幾乎是零增長,上海仍採取多達28項措施幫助當地企業,如免除企業租戶兩個月的租金。2月18日,國務院宣布已指示地方政府減免企業的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

第四項政策涉及不同措施,為的是使政策的有效性最大化。上述措施大多針對中小微企業,同時對疫情嚴重地區給予特殊的支持。在供應鏈中佔有重要地位的企業,得到了政府政策的優先考慮。目前,旅行限制和交通管制仍是復工復產的最大障礙。

未來的行動

除了稅收減免,未來還應採取三項宏觀調整措施。

第一,把外匯儲備作為準財政工具,採購應急物資,減少政府開支。

把外匯儲備作為準財政工具,可以增加中國當此緊要關頭的財政靈活性,同時緩解外界長期以來對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的擔憂。

此外,動用外匯儲備採購應急物資,將一些項目列入價格配額制度,也有助於減少政府的醫療保險支出,同時通過實現更平衡的貿易,幫促外部經濟和持續增長。

第二,擴大資本市場准入,減輕疫情影響。

由於中國擔心擴大開放可能付出犧牲穩定的代價,長期以來,資本市場一直受到嚴格的控制。但從中長期看,通過開放資本市場吸引外資將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

第三,通過社會動員構建新的勞資共識。

持續的經濟發展正在生成一種社會自救意識。越來越多的員工開始意識到,他們的個人發展與僱主的成長息息相關。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需要人人參與,需要社會救助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減免租金有助於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對製造商來說,通過鼓勵員工在雙方同意的一段時期內補工或無償加班,未來的運營成本有可能進一步降低。

新冠肺炎的長期影響

第一,有助於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全國共識。

早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正式提出高質量發展之前,中國就一直在提倡這一理念。然而,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依然難以解決,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狹隘觀念,以及市場天生的擴張傾向。

在抗疫鬥爭中,中國政府為平衡公共安全與經濟增長付出了巨大努力,這再次證明中央領導推進現代經濟體系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決心。疫情給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成為了形成高質量發展全國共識的重要催化劑。這種共識為中國實行更深入的社會和經濟改革鋪平了道路。

第二,提高了國家治理能力和抵禦社會經濟風險的綜合能力。

對於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說,強大的社會組織和動員能力不僅是應對各種社會突發事件的制度保障,也是國家制度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很少有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團結全國人民步調一致地執行政策。

當中國經濟按下“暫停”按鈕後,公眾自發地作出反應,他們不顧個人需要一直呆在家裡,努力維持着良好的社會秩序。這顯示出公眾對政府的高度信任,和他們對政府抗疫領導力的認可。

反過來,通過有效地向受災最嚴重地區調動國家資源,優化紅十字會等救援機構的工作,數周之內建成大量臨時醫院,迅速罷免不稱職的政府官員,以及採取其他行動,中國政府也證明自己是值得信賴的。

這次疫情同時表明,要全面建立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使中央和地方兩級都具備足夠的治理能力,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事實上,經過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抗疫,中國的國家治理能力和社會治理體系進一步得到了加強,疫情監控、救災、動員、管理和分配援助等領域的深化改革已經啟動,多項政策創新也在進行當中。例如,中國政府近年推廣的電子政務系統和一些改善商業環境的政策,在疫情期間就得到廣泛採用,對企業和公眾來說極大提高了政府審批流程的便利度。

第三,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

數字經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18年佔全國經濟產出的34.8%。將近60%的中國企業都在利用數字經濟,其中包括房地產企業。為了滿足疫情帶來的諸多新需求,中國的數字經濟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快進式”發展。

例如,從京東物流的仁和站送至武漢第九醫院的大量醫療用品和生活必需品,是用京東的智能機械人以“無接觸”方式配送的。同樣,智能視頻會議、遠程醫療、在線學習、遠程辦公、大數據測試等技術的應用也在激增。所有這些都有利於企業的智能化自動化。

疫情還促進了中國經濟結構和公共資產配置的優化。一方面,“在家辦公”模式的流行對商業地產形成壓力,引導社會資本遠離過熱的行業。另一方面,由於疫情,企業和公眾對經濟的不確定性有了更好的理解,因此他們有可能增加保險開支,把資金投向其他領域,進而減輕中國十年來對房地產經濟的依賴。

此外,由於中國各地的交通和物流網絡受到疫情的沉重打擊,中國企業更加重視供應鏈的穩定和順暢。隨着內陸省份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區域供應鏈可能進一步加強,同時會出台更多措施來增強其穩定性。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GDP佔到全球GDP的16.3%,對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8%。此次疫情的巨大經濟影響自然會波及全球。從目前的趨勢看,大多數省市將取消非常規的封鎖和控制措施,推動國民經濟重回正軌。

據IHS Markit估計,如果所有經濟活動在2月底恢復,全球經濟就不會遭受太大損失,第一、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可能分別減少0.8和0.5個百分點。2020年的全球GDP增長率可能比先前的估計低0.4個百分點,2021年全球增長率則可能比先前的預測高0.4個百分點。

商品交易方面,由於中國經濟實際上已經停滯兩到三周,對原材料的需求極少,全球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的價格出現大幅下跌。與此同時,由於嚴格的交通管制和出行限制,主要經濟中心和港口的商品進口流程放緩,這阻礙了進口商品的流入。例如,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的農業出口商也許需要處理它們原本為中國春節假期準備的庫存。

全球供應鏈將面臨最大、最深刻的挑戰。由於中國處在全球生產網絡的關鍵位置(據IHS Markit的數據,2019年中國佔據全球製造業附加值的30.5%,佔據全球高科技製造業附加值的26.3%),全國工業生產的放緩乃至全部停產極大地擾亂了全球供應鏈。

例如,蘋果公司最近下調了它的收入預期,因為疫情不僅制約iPhone的生產,也遏制了中國大陸消費者的需求。華爾街一位分析師2月2日估計,iPhone第一季度的出貨量將下降10%。

對中美關係可能產生的影響

總體來說,由於美國龐大的經濟體量和市場實力,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也許有限。2020年第一個月,華爾街的道瓊斯、標準普爾和納斯達克等主要股指走勢放緩,但是,隨着中國大陸的疫情日漸得到控制,這些指數似乎再次加速上漲。

同時,為了對沖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風險,國際資本正大量湧入美國,導致最近幾周美元升值,美國國債收益率下降。從這個意義上說,疫情對美國經濟是有利的。

然而,對同中國有密切經濟關係或在中國有大量投資的美國企業來說,疫情將給它們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目前,星巴克、蘋果、迪士尼等多家美國公司已經暫停在華業務,達美、美聯航和美國航空等公司停飛了中美之間的許多航班。通用、福特、菲亞特克萊斯勒關閉了它們在中國的工廠。對這些企業來說,在中國的收入損失將大大減少它們全年的總收入。

到目前為止,疫情給中美兩國經濟關係帶來的最大影響,可能是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實施被推遲。為此,雙方有必要在疫情期間和疫情結束後加強磋商談判,以推動協議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