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鄒思雲 巴黎政治大學、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

中美貿易衝突對亞洲意味着什麼

2019-06-26
b.jpg

隨着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中國的鄰國正在計算自己的得失。儘管特朗普總統承諾減少貿易失衡,但由於減稅和強勢美元促使消費者和企業的支出增加,美國的貿易逆差在2018年擴大到10年來的高點。大多數生產正從中國轉移到美國的其他貿易夥伴,而不是“迴流”,或者說讓工廠重新返回到了美國。在亞洲,中國的競爭對手從美國的進口替代中獲得了好處,但分析人士警告說,由於供應鏈中斷和商業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增長將會放緩。

除了中美經濟競爭,還存在着全球化勢力和保護主義勢力。有關中美貿易逆差的討論往往忽略了供應鏈扭曲的事實,估計這種扭曲讓中美之間的貿易失衡被誇大35-40%。亞洲提供了研究集成供應鏈的最佳案例,特別是在技術領域。因此重要的,是要把對話從中美對抗轉移到全球化和保護主義的影響,以便對事實以誠相待。這就有必要更仔細地觀察各經濟體、各領域的發展進程,尤其是貿易和投資的流動。

貿易流動

野村證券的經濟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中美貿易轉向使得某些國家獲益。出口的增加使越南GDP增長7.9%,台灣增長2.1%,馬來西亞增長1.3%。與此同時,韓國、新加坡和泰國的GDP分別因為出口增加增長0.8%、0.7%和0.5%。針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使這些商品變得更貴,從而使其他國家的商品更具價格競爭力。對於那些在電子產品、電機和傢具等領域與中國競爭的出口商來說,這無疑是個福音。

話雖如此,這些從對美出口增長中獲得好處的國家的對華出口卻在下降。而在很多情況下,貿易轉移帶來的收益並不能抵消中國需求下降帶來的損失。韓國、台灣、越南和馬來西亞等都出口電子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先到中國組裝,然後才運抵美國市場。最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台灣出口同比下降4.8%,韓國下降9.4%,標誌着它們的出口至少已連續六個月下滑。雖然一些公司獲得了新的業務,但許多身處全球供應鏈的企業正在蒙受損失。

投資流動

為了避開美國的關稅,許多公司加快了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計劃。這些國家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和印度,形式通常是“綠地投資”(創建式外來直接投資)。鑒於中國的生產成本上升和預期增長放緩,這種轉移早已是大勢所趨。不過,中美貿易緊張局勢推了許多公司最後一把。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2018年中國企業在亞洲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增長了近三倍,而美國的投資增長了71%。尤其是越南,今年4月份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1%。

儘管如此,由於缺少熟練的勞動力、基礎設施不完善、監管存在不確定性,南亞和東南亞各經濟體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來吸收所有新流入的外國直接投資。供應鏈具有“粘性”,需要大量投資才能使其移動,不是所有企業都能負擔得起。雖然製鞋、玩具製造等行業更容易轉移,但中級製造業為了保證質量,需要識字和算術能力更強的勞動力。不過,低附加值製造業從中國向新興經濟體轉移,倒與中國政府推動中國產業向價值鏈上游攀升相契合。

重要信息

如果美國的戰略是對抗並抑制中國,那它並沒有擊中目標。當前的貿易衝突暴露了中國的經濟脆弱性,促使中國人和中國企業着手解決這些問題。貿易和投資或許會流出中國,但它更激勵中國發展自己的產業,將重點放在國內市場,並轉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產業,而這是美國才享有的東西。事實上,中國正在準備迎接一場持久戰。緊張局勢的升級既無助於美國減少貿易逆差,也無法遏制中國成為亞洲主導力量的努力,只不過加劇了戰略競爭。

儘管一些第三方經濟體可能從貿易轉移中獲益,但貿易緊張局勢的加劇,仍會給大多數國家帶來絕對負面的經濟影響,因為商業信心受挫,同時價格的上漲使中國和美國的需求減少。單邊的保護主義策略適得其反,會減緩各國的經濟增長,尤其是亞洲貿易依賴型的開放式經濟體。如果中國經濟放緩,其他以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的國家也會受到牽連。

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的貿易戰不會有贏家。中美貿易爭端將產生溢出效應,給亞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區造成嚴重影響。今天高度整合的全球供應鏈註定會一損俱損。

毫無疑問,對於投資者市場准入、知識產權保護、國家補貼及其他導致貿易扭曲的政府干預,仍有重要的討論有待進行。但相關考慮應該基於多邊,而不僅僅是雙邊。眼下,某些國家或許獲益,但多數國家受到了傷害,這些被捲入中美之爭的經濟體只能自祈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