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中國既定戰略方向不會因貿易戰而發生改變

2019-05-23

中美貿易談判遭遇波折,貿易戰重燃戰火。5月10日,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談判進入第十輪“文本階段”談判時,突然宣布將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的關稅從10%提升至25%,並表示對剩餘325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收25%關稅的程序也已啟動。

中美貿易談判成為牽動全球神經的焦點。到目前為止,貿易談判顯示並沒有完全破裂,但雙方朝前走也越來越困難,特別是在一些核心議題上仍存在重大分歧:一是取消全部加征關稅。關稅是雙方貿易爭端起點,如果要達成協議,加征的關稅需要全部取消。二是貿易採購數字應符合實際,雙方在阿根廷已對貿易採購數字形成共識,不能隨意改變。三是改善文本平衡性,任何國家都有尊嚴和底線,協議文本必須平衡。因此,雙方欲重新回到談判桌前,前提基礎是互利、互信,不能陷於意圖改變對方或者“非我即錯”的邏輯,不能絕對強調不對等利益,動輒使用制裁和極限施壓的強硬方式,更不可能寄希望於 “休克式療法”,改變一國發展路徑。中國在核心原則和核心利益上絕不會讓步。

中美兩國佔全球GDP的40%和全球增長的50%。此次徵稅清單中資本品和中間品佔比提升,中間品佔比增加至52%,這將大大抬升美國生產者價格和消費者價格,損害經濟增長和消費者福利,加大通脹風險。根據IMF的報告,對中美之間所有貿易徵收25%的關稅將使美國GDP下降0.3%至0.6%,中國則下降0.5%至1.5%。中美對雙方的進出口貿易額也會出現下降,並進一步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貿易戰將是“多輸者的遊戲”。

中美關係到底該往哪個方向走?事實上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有其深層次的戰略和思想基礎,隨着美國對華接觸戰略走向終結,美國正在尋求新的對華競爭戰略。不能否認,中美結構性關係已經發生重大變化,近日,美國國會激激辯“中國是敵是友” ,美國會議員和專家形成三種主要意見:一是中國是對手,是最大挑戰和威脅;二是中美相互關聯依存;三是美國並未真正定義與中國的關係。

從未來前景看,貿易協議不會解決中美長期結構性問題,面對中美磋商 “邊打邊談”的長期性、反覆性和艱巨性,中國應將貿易戰轉變為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契機。不可否認,在啃硬骨頭或者是要涉險灘的地方,有的時候會出現一種改革疲態。最大的問題是需要形成一種改革的新動力,需要更加主動推進改革的制度保障和激勵機制。

近兩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目前中國已對96%以上的外商投資實行屬地備案,並且在全面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負面清單正在不斷縮小,今年6月底前還將發佈新版外資負面清單。與此同時,為完善《外商投資法》,中國業已啟動配套法規、規章制定工作,以細化外商投資法確定的主要法律制度,形成可操作的具體規則。未來中國還將進一步降低汽車、醫藥、消費品等關稅,在金融、汽車、船舶、鐵路、農業、礦產、電網等領域推出22條開放措施,並在銀行、證券、基金等領域推動儘早實現外資全控股、全牌照開放,鼓勵外資通過股權合資等方式參與國企改革。

而已被列入改革清單中的放開市場准入,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市場體系開放,而是在更大程度和更大範圍內推動中國經濟由“要素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實現重大轉變。制度型開放是高質量、高水平開放的新階段,在市場規則、競爭政策、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營商環境等方面全面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對標國際高標準,在各類自貿區加大推進營商環境國際化試驗。

歷史經驗證明,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進程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幾乎是同步的。中國因為改革開放而獲益,歷史也會再次證明,中國改革的方向不會逆轉,只會不斷深化。變外部壓力為內部動力,以高質量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將成為中國長期發展的重大戰略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