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貿易戰是「危」還是「機」?

2019-01-31

中美正在進入一個更緊張的“競爭性時刻”。從經濟利益來看,兩國經貿關係密切,大規模貿易戰對兩國經濟都是嚴重的傷害,並直接或間接影響全球價值鏈及全球貿易流向。中美互征關稅不僅短期內增加了雙邊貿易成本,長期還可能影響跨國企業未來在世界範圍內的生產決策布局,從而引發全球價值鏈重構,而這種重構的趨勢甚至不會因為貿易戰的停止而停止。

價值鏈重構和貿易結構的變化已不可逆轉,但未必都是壞事。中國需要主動接受和適應一些無法改變的變化。近年來,隨着人工、資源、能源和環境成本的上漲,中國具有傳統優勢的加工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受到削弱,勞動密集型產業梯次向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轉移。數據顯示,中國近年來對東盟製造業的投資呈現加速上升態勢,2015、2016年,中國對東盟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73.4%和34.3%。在貿易戰背景下,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南亞及其他低成本國家的轉移態勢似乎還會進一步加速。

不過對跨國公司而言,重置產業鏈的成本非常高,不僅是關稅問題,還要考慮物流成本、基礎設施、供應鏈、配套產業的完善度和成熟度等等。在華跨國公司的生產投資、產業鏈條等都在中國,短期內大規模撤出並不現實。同時,中國相對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以及與全球價值鏈深度融合的地位短期內也不容易找到替代。但如果貿易戰持續時間超過兩三年甚至更長,則會對外資投資預期及決策產生實質性影響。

全球價值鏈重構是對中國前所未有的挑戰,但確切地講,重構並非始於這場貿易戰。全球價值鏈重構與轉移已持續數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伴隨全球外部需求的持續萎縮,以及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物流成本下降等因素,重構特徵十分明顯,不僅包括生產鏈的收縮與遷移,還包括全球價值鏈模式的調整,且伴有幾大新趨勢:第一個趨勢是將生產與裝配放在離母國市場較近的地點,以縮短供應鏈,加大對生產的控制力度,減少外部衝擊;第二個趨勢是生產與服務更貼近市場,以便最快捷、最及時地適應需求變化,從而強化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的彈性;第三個趨勢與第二個相關,即“最好的研發,最靠近市場”。為滿足特定的市場需求,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本地化。

事實上,近年中國對高質量產品與服務的消費能力增長迅速,正逐漸從製造大國向消費大國轉變。世界各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跨國公司開始重視中國的消費能力,將中國定位為主要消費市場。另一方面,中國高科技市場更具有全球投資吸引力。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2018年前三季度,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64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5%,遠高於同期製造業的實際使用外資增長9.6%。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同比增幅更是高達37.5%、72.8%和64.1%。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高技術製造業依然保持高增長態勢。

中美貿易戰不可避免地改變中國全球價值鏈升級路徑。目前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研發增長最快的市場,但必須看到,跟發達國家相比,企業研發投入的強度和利潤率還有相當大差距。所以加快產業進口替代應該成為一個政策選項。中國應加強高端製造產業創新投入,大幅提升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提高附加價值比重,全面提升中國全球價值鏈水平。而已被列入改革清單的放開市場准入,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市場體系開放,而是更大程度和更大範圍地推動商品和要素市場開放向規則等制度開放轉變。制度與規則開放是高質量、高水平開放的新階段,中國應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在市場規則、產業政策、競爭政策、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營商環境等方面全面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將這次“危機”轉化為一次真正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