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日關係升溫對美國汽車業的影響

2018-11-13
a.jpg

正值中美關係緊張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10月下旬訪問了北京,這似乎是中國領導人通過改善與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關係來對沖損失的一次精心謀劃。而關係的改善對經濟領域會產生什麼作用,對美國在中國的利益爭奪又意味着什麼呢?

可以肯定的是,雙方會晤取得的進展有限。安倍帶了近1000名日本公司的代表,簽了總計約26億美元的500筆交易。說起來,2018年前八個月,中日貿易額為2061億美元,但這兩個亞洲國家達成了302.9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並承諾加快“中日韓貿易區”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談判,這兩個貿易機制都將美國排除在外。

在美日爭奪中國市場的所有領域中,汽車業是最關鍵的領域之一。通用汽車去年在中國的銷量為404萬輛,其中僅別克汽車就佔了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將近5%的份額,僅次於大眾、本田和豐田品牌。而日本汽車製造商每年在中國的汽車銷量約為500萬輛,略高於它們在日本的銷量,如果當前的三邊經濟環境不變,未來幾年日本公司將取得穩固的收益。

美國對日本的汽車業發出威脅,這尤其刺激日本汽車企業鞏固甚至擴大它們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9月下旬,安倍同意與特朗普總統開始貿易談判,以避免日本出口到美國的汽車被徵收25%的進口稅。而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可以讓日本在汽車和其他對美貿易問題上有所藉助。

中國新的汽車進口規定已經讓日本製造商受益,而在美中貿易衝突中受到制裁的美國汽車製造商則落在了後面。今年7月以來,中國已將外國汽車的進口關稅從25%下調到15%,但來自美國的汽車除外。由於中美貿易衝突加劇,美國汽車面臨的關稅已經上升到40%。這一進口市場非同小可,去年,中國共進口125萬輛汽車,其中許多都是頂級豪華車。

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是新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該公司宣布將降低出口到中國的雷克薩斯汽車價格,以提高競爭力。2017年,豐田向中國交運了14.6萬輛汽車,其中約13萬輛是雷克薩斯。中國汽車進口領域最大的輸家,要算是在美國從事生產的製造商。美國生產的福特和寶馬都被徵收更高的關稅,為保持競爭力,它們承受了利潤損失。

至於中國境內的日本製造商,兩國關係升溫很可能為它們帶來新的機遇。2012年,反日抗議活動導致日系汽車在中國城市的街頭被砸。而在2018年前七個月,豐田在中國的銷量增長了10%,達到807400輛。日產的銷量增長了9.5%,達到827306輛。不過本田的銷量下降了6.6%,降至715060輛。

新的投資規定也將重塑製造業市場,讓日本的製造商再次佔得先機。今年4月中國政府宣布,計劃取消汽車製造合資企業當中外方所有權不超過50%的限制。2018年,純電動汽車製造商可以擁有100%的所有權,到2022年所有製造商都可以建立全資企業。由於擔心知識產權問題,豐田一直沒有在中國境內生產雷克薩斯汽車,但據報道,該公司目前正考慮利用新的所有權規定,將雷克薩斯的部分生產轉移到中國。這將有助於豐田與其他豪華車對手競爭,比如已經在中國生產汽車的奔馳和凱迪拉克。

總體上,豐田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中國銷售200萬輛汽車。有報道稱,它還設定目標,到2030年將汽車銷量增加兩倍,達到350萬輛。今年8月,日產宣布計劃投資9億美元,在武漢建立新的汽車組裝廠,以便將它在中國的產能提高40%。日產的長期計劃更加雄心勃勃,它的目標是未來五年內要在中國投入95億美元。

短期內,美國汽車企業很難受益於中國新的汽車投資規定。即使與中國當前的貿易衝突在短期內得到解決,特朗普政府要求美國企業減少海外投資,也會阻礙通用、福特以及美國汽車零部件公司增加它們在現有合資項目中的所有權份額,或創建美國擁有大部分所有權的新設施。

然而,就在10月中旬,特斯拉公司不顧美國政府有關在本國進行針對性投資的呼籲,宣布在上海獲得86萬平方米土地,並將興建其首家海外“超級工廠”。在此之前,特斯拉於今年7月與上海市政府達成了建設一家具有50萬輛產能的純電動車工廠的協議。這與中國到2020年生產200萬輛電動車、到2025年生產700萬輛電動車的目標是一致的。通用汽車也不甘示弱,表示到2025年其在中國的所有別克、凱迪拉克和雪佛蘭車型都將提供混合動力車或純電動版本。

即使在這一新的技術領域,美國汽車業也面臨日本的挑戰。豐田去年12月宣布,它將在下個十年早期推出10款以上純電動車,其中一些將率先在中國上市。今年8月,日產與中國合作夥伴東風汽車集團合作,開始在廣州生產首款專為中國設計的電動轎車。

有鑒於安倍首相的來訪,中國官方的《環球時報》宣稱,美國對中日關係的影響是“有限的”,“北京和東京要是按照華盛頓的態度來規劃兩國未來的雙邊關係,就會失去方向”。如果美中貿易的緊張態勢持續下去,而中日努力改善兩國關係,那麼美國在中國市場上與日本的經濟爭奪就可能受損。利潤豐厚的汽車業可能最早體現出了這一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