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鍾焰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戰略與國際學部資深研究員

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中美貿易發展趨勢

2018-10-26

當前,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美方對中方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範圍從500億美元增加到2500億美元,並威脅要擴大到全部輸美中國商品。日前,美國副總統彭斯又發表講話,指責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中美貿易摩擦正由貿易領域向整個中美經濟關係乃至政治軍事關係延伸。中美貿易摩擦將走向何處,將如何影響中美關係未來長遠的發展,值得我們認真觀察。與中美貿易摩擦類似,從1968年到1996年,日美貿易摩擦持續了近30年。對照日美貿易摩擦進程,對中美貿易摩擦的發展趨勢我們會得出一些方向性啟示。

日美貿易摩擦進程呈現階段性特徵,其間就日本輸美商品有六次大的交鋒,每次持續兩年到六年不等。從1968年到1985年,日美圍繞具有競爭優勢的日本輸美商品有過四次大的交鋒,每次圍繞單一行業商品進行談判,交鋒時間保持在兩年左右。這一階段,只要日本哪個產業發展快了,構成對美國產業的競爭威脅,就會成為美國的攻擊目標。雙方逐次圍繞紡織品、鋼鐵產品、彩電、汽車展開貿易攻防戰,交鋒的結果是簽訂了一系列有利於美國的行業性生產和進出口管制協議。進入80年代中期後,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推動日本的電子產業科技開始全面趕超美國,美日之間的貿易摩擦從單一行業向多元行業領域擴展。1985年至1991年,日美圍繞半導體、大型計算機和電信通訊業展開長達六年的談判,兩次簽訂日美半導體協議和四個市場協議,並達成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和擴大開放日本內需市場的前川報告。從1989年到1996年,日美進一步就市場結構性障礙問題,如排他性政府採購、金融和其他市場管制、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等簽訂了結構性改革協議、保險協議和全面經濟改革協議等。將近30年的日美貿易摩擦並沒有拯救日薄西山的美國弱勢產業,卻極大地改變了日本產業的發展模式,日本由此加速走上產業全球化的發展道路,通過海外投資併購整合全球資源發展自己的產業,日本對外最大的十項併購都發生在2000年前後。

由此可見,兩個大經濟體發生貿易摩擦是有一個過程的,解決之道是由點到面,依據雙邊經濟發展態勢,分階段從解決單一行業競爭,到對整體市場經濟關係逐次進行調整。而中美貿易摩擦卻似乎採取了跳躍式發展的節奏,這是中美經濟關係的密切性和特殊性所決定的。自中國2000年加入WTO以來,對外經濟交往日益密切,中國以自己的人力、土地和資源低成本優勢與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形成緊密的優勢互補的全球產業分工格局,推動了全球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因此,過去中美之間雖然在光伏、輪胎等產品上有過爭議,但雙方都認為中美在雙邊貿易中是雙贏,美方認為中國是美國日益重要的市場,中國在遵守國際貿易準則方面雖不完美但進步很大,雙方很快在一些具體的貿易問題上達成協議。但特朗普當選執政以來秉承“美國優先”的原則,推動降低美國的貿易逆差並吸引製造業迴流,而中國作為美國的第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和世界發展最快的、最重要的製造業大國,自然成了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首要打擊的對象。特朗普一改以往的從單個行業入手逐次開展貿易戰的做法,直接挑戰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市場開放模式和產業政策,試圖迫使中國全盤接受美國的貿易政策主張,這令中國政府完全無法認同美國政府的觀點。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相關產業政策是依據中國經濟的實際發展階段和市場結構特點內生而成的,存在着不足,但主體是適應中國經濟發展要求的。對不足之處的改革始終在推進中,但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國逼中國簽城下之盟的目標難以達到。事實上,與中國產業鏈高度結合的美國經濟本身也沒有做好與中國經濟即刻分道揚鑣的準備。因此,在美國中期選舉後,中美雙方還是要找到階段性緩解雙邊貿易摩擦的辦法。屆時雙邊的關稅戰不會結束,但會有所緩解,達成一些中間性的協議,以穩定市場預期。

未來源於中美結構性矛盾的經貿爭端不會停止,美國將在三個方向上對中國施加戰略性壓力。第一是全面孤立中國的國際經貿環境。美墨加協議針對第三國的市場經濟身份限制條款還會複製到美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相關協議上去,同時美國還會聯合其他西方盟友推動主導改革WTO等國際經濟組織,為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活動設置高門檻。第二是美國將加強對中國高科技技術引進的封鎖。美國會嚴格審核中國企業在美投資併購活動,並聯合其他西方國家加強對中國高科技發展的限制。第三是美國會在中美文化教育科技交流以及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敏感戰略問題上不時敲打中國,以施加壓力。中國未來也必然會在以下三個方面積極作為,以對沖化解外部壓力。首先是加大投入,加強自主科技研發,為中國產業競爭力的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基礎和動力。其次是通過擴大國內市場開放和深化“一帶一路”建設擴大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擴容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自由貿易“大家庭”。再次是努力提升國內人民的生活水平,通過降稅增加國民個人收入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吸引國際國內投資,擴大中國內需市場,對沖外部市場的局部收縮。